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的优势所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要求“持续扩大开放,实行对内对外开放联通,不搞封闭运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广泛深入。同时,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迫切需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深入理解和把握实行对内对外开放联通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出,各国通过开放本国市场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产出、获取更多的利益。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在此基础上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循环联动,可以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更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使两个市场更好联通。实行对内开放,通过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等,促进商品和要素顺畅流通,能够推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有机衔接,增强国内经济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并形成对全球先进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既能够推动国内国际市场规则衔接,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也能够以开放促改革,倒逼国内市场规则优化升级、国内市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扩大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从现实看,当前我国面临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双重考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国内循环还存在堵点卡点,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通互促。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实行对内对外开放联通,是我国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的必然要求,既能够破除行政垄断、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也是提升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和规则话语权的战略选择。二者相互联通,共同推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分配结构持续优化、流通效率显著提升、消费需求不断扩容,能够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同时让强大国内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应用场,成为全球发展的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促进区域重大战略联动发展,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对内对外开放联通水平持续提升,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提供了重要动力。比如,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破除地方保护、行政垄断等体制机制障碍。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瘦身”,大幅拓宽企业准入领域。各地也推出配套政策,清理整治市场准入壁垒,促进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又如,加力支持跨境电商发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一步扩围,构建了国内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为经济内外循环发展注入动力。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4%,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同时需要看到,当前在对内对外开放联通、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区域协同性不足、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新兴领域准入标准在地区间存在差异,数据产权界定不够清晰,技术成果转化面临区域壁垒;服务业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领域与国际规则对接成本较高;等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以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联通促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着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推进区域利益协调共享。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简化出口转内销流程,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发挥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展会作用,完善国内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内外贸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高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开展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领域的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监管框架。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