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庆复迪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一台台精密仪器摆放整齐,技术人员各司其职。“得益于‘陪跑人’护航,我们的技术在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公司负责人胡棒说。
作为一家数字医疗领域的初创企业,复迪脉在创业初期遇到了资金不足、融资渠道有限等难题。在重庆高新区科技成果“陪跑人”——投资经理人程玉婵牵线搭桥下,企业获得相应资金和政策支持,多项科技成果成功落地。
为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重庆构建“陪跑”机制,体系化培养集聚“陪跑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据介绍,“陪跑人”包括技术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投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重点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投融资对接、企业孵化培育、企业经营管理等全链条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跨越初创阶段的多道关口。
激励支持,提升转化效能。今年,重庆接连谋划出台人才创新创业陪跑队伍建设政策1.0版、2.0版,明确3年内精准支持100名左右优秀“陪跑人”,率先将服务人才创新创业实绩突出的“金牌陪跑人”纳入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与科学家、工程师同等享受住房安居、医疗保健等服务,激励“陪跑人”提升转化效能。
培养赋能,集聚优秀人才。重庆面向海内外举办“金牌陪跑人”实战争锋大赛,面向在渝高校在校生举办“未来陪跑人”争锋大赛,营造创业人才集聚重庆、人才创业重庆“陪跑”的浓厚氛围。同时支持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高新区校地共建重庆技术转移学院,开展技术转移方向研究生学历教育。
探索机制,推动成果落地。重庆布局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邀请“陪跑人”驻港服务,探索建立“陪跑有奖”市场化支持机制,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依托“渝才荟”应用,让“陪跑人”与科学家、创业者在线上便利接洽。
在重庆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西大(重庆)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红外成像与测温、发电机集电环健康监测和毫米波雷达形变监测设备等一项项硬科技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而在一年前,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华青手握多项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成果,却囿于资金、市场、团队等因素,无法转化应用。驻港“陪跑人”暴志越得知李华青的需求后,立即为其牵线搭桥,提供注册公司、拓展市场等帮助。现在,公司已与相关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10余个合作协议,预计5年内可实现产值1亿元。
截至目前,重庆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通过积极开展“陪跑”服务,已孵化高层次人才项目64个。如今,500余名“陪跑人”活跃在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一线,助力转化前沿成果10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