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昊志机电用埋头苦干、脚踏实地、自主创新,留下了不断前行的坚实脚印。
20多年来,昊志机电将“自主创新”烙进了发展基因。从高端数控机床零部件,到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昊志机电不断深耕,持续突围。
自主创新夯实“护城河”
“研发是昊志机电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的砝码。”昊志机电董事长汤秀清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便现在公司部分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他一直要求研发团队,不能“躺平”。
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昊志机电的研发投入分别达9635.37万元、1.08亿元和1.2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99%、10.75%和9.29%。公司拥有一支长期专注于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核心功能部件开发的研发团队。
目前,昊志机电在1000万次拉刀机构、轴承润滑技术、高精度编码器技术、高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测试技术等配套环节均实现了重要突破,形成了系统化、平台化的技术体系,让公司在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及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领域均具备了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公司以专利和技术积累建立起的坚实‘护城河’,即便竞争对手在局部环节取得突破,也难以在短期内复制公司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业化能力。”汤秀清说。
不久前,昊志机电作为核心成员加入全球计算联盟(GCC)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与华为、中国信通院等机构共同推进设备云端一体化标准建设,这为公司更好地融入全球智能制造与工业物联网生态打下了基础。
“未来,公司将聚焦机床和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两大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结合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动从单点技术突破向技术体系的整体领先转变。”汤秀清说。
进阶高端发力“双业务”
作为全球电主轴领域的“隐形冠军”,昊志机电的电主轴销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主轴类产品实现快速增长,营收占比超60%,其中PCB钻孔机主轴在AI服务器制造热潮中销量同比大幅增长,成为国产高端机床升级的“关键拼图”。
从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昊志机电为何能实现跨越?
“两大业务方向在技术底层上是相通的,尤其在运动控制、精密制造等领域。”汤秀清告诉记者,机器人业务的快速提升,得益于公司在数控机床核心部件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与工艺优势,两大业务已形成“技术共享—工艺复用—市场协同”的良性循环。
2014年,昊志机电开始布局研发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经过10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已实现减速器、低压驱动器、力矩传感器、无框力矩电机、编码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全部自研。其中,公司生产的谐波减速器产品凭借优于国际主流产品的传动精度和振动幅度,可满足医疗、芯片制造等高端场景对“零晃动”的需求。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元年。随着市场上不断传来人形机器人订单落地的消息,昊志机电作为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新秀”,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进展也备受关注。
“目前,公司机器人业务已在部分头部客户实现小批量销售,核心零部件产品逐步进入量产阶段,明年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充电机器人已经小批量出货,整体推进节奏稳健。”汤秀清说,公司已具备年产15万套谐波减速器及3000套协作机器人的生产能力。
昊志机电机器人业务现已形成“N+1+3”的格局:“N”是指减速器、低压驱动、力矩传感器、无框力矩电机、编码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1”是指以协作机器人为载体;“3”是指生活美容、工厂上下料、新能源汽车充电三大场景。
开拓海外争当“领跑者”
2020年,昊志机电收购瑞士Infranor集团,拓展了公司控制器、伺服驱动方面的业务布局,为全球化布局埋下伏笔。
在瑞士Infranor集团研发中心,工程师们将昊志机电的谐波减速器与欧洲机器人整机进行联调,这是昊志机电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渠道”双输出的一个缩影。
昊志机电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海外收入1.19亿元,占公司营收比重为16.93%。“‘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推进‘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国际化战略,稳步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汤秀清透露。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上的精密制造,再到全球市场的深度布局,昊志机电以“自主创新”筑牢“护城河”,用“双轮驱动”拓展增长空间,在“全球竞争”中抢占产业高地,书写着中国高端精密制造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