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4 11:08:40 股吧网页版
不靠海不沿江的河南,偏要盯上港口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不沿江、不靠海,河南正在圆“港口梦”。

  近日,河南平顶山港正式开港运营,沙河、沙颍河(淮河支流)河南境内261公里的主干航道全线通航。自此,平顶山成为继周口、信阳、漯河之后,河南第4个实现港口货运通航的城市。

  地处“天地之中”的河南,是中国唯一横跨长江支流、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境内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1条,水脉纵横,本有舟楫之利。

  然而,随着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兴起,河南的内河航运一度沉寂。

  平顶山港口的开通,成为其重振水运、补齐短板的重要一环。

  这只是开始。今年7月,河南进一步明确推进贾鲁河(沙颍河支流,古称鸿沟)通航工程,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这项工程完工后,从郑州航空港区出发的货物,可沿贾鲁河直下,经周口港转入沙颍河,切入长江。

  此外,根据2022年出台的《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河南还在规划洛阳、南阳、商丘、郑州、驻马店、许昌港口建设。届时,全省通航港口城市将达到10个,形成覆盖广泛、功能协同的现代化内河港口群。

  密集的港口布局,其深层意图何在?哪些货物将借水而行,又将为河南带来怎样的机遇?

  补齐水运短板

  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便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然而,其内河航运的发展却历经波折。

  亚洲公益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奇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历史上黄河两次改道夺淮入海(1194年、1494年),加上元朝京杭运河“截弯取直”绕开河南,导致其内河航运一度沉寂,交通优势仅体现在陆路,以及近年才拓展的航空领域。

  具体来看,铁路方面,已构建起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路网体系。“十四五”以来,河南省铁路运营里程达681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63公里,成为全国米字型高铁第一省,也是全国第七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公路网络中,河南新增高速公路里程超290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8962公里,90%以上的县通达“双高速”。

  航空领域,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02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8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货运能力稳居全国第六。

  唯独内河航运的发展现状,与“空铁公”领域的领先地位形成了鲜明反差。

  从运输规模来看,2024年河南全省港口吞吐量为6085万吨,虽保持增长态势,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显著——同期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的吞吐量分别达7.53亿吨、6.94亿吨、3.03亿吨和2.84亿吨,规模均数倍于河南。

  从基础设施来看,瓶颈制约更为明显。

  截至2024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仅1825公里,其中具备通江达海能力的干线航道更少,通航里程仅占全省河道总里程的6.9%。这也导致河南水路货物周转量占综合运输比例偏低,仅为11%。

  水运作为一种具有显著规模效应的运输方式,在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中具备独特优势。

  据测算,其单位运输成本约为铁路的1/3、公路的1/5。一艘5000吨级船舶的运量,相当于100辆重型卡车或100节铁路车皮的运力总和,真正实现了“低成本、大运能”。

  河南水运能力不足,就意味着大量货物不得不选择更高成本的运输方式,从而直接推高社会物流总成本,最终削弱区域经济竞争力。

  因此,发力水运推进港口建设,成为河南补齐交通短板的必然选择。

  2022年出台的《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原出海新通道。规划“2+8”分层次港口布局。主要港口为周口港、信阳港;地区性重要港口为郑州、洛阳、南阳、商丘、平顶山、许昌、漯河、驻马店港。

  当前,河南建成4个以货运为主(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港)和3个以客运为主(洛阳、南阳、许昌港)的码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河南地跨长江支流、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但由于各水系航运条件差异巨大,其港口建设的重心,落在了条件最优的淮河流域。

  刘奇洪表示,南阳大部分为长江流域,但丹江水系被丹江口水库大坝阻碍,无法与汉江和长江干流直接联通;黄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水浅,以及水质等问题,无法满足船舶的通航要求;河南海河水系更是缺乏通航条件。

  “综观河南最有条件发展内河航运条件的区域,就是淮河流域,约占了全省总面积的53%,其次还集中了河南主要产业和大部分出口企业,内河航运为其产品出口增加了新的通道。”他说。

  意图在制造业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矿业大省,其内河港口运输体系也紧密围绕粮食、矿产等大宗物资。

  周口素有“豫东粮仓”之称,依托这一农业优势,周口港已发展为全省粮食水运的核心枢纽。2024年,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205万吨,其中粮食运输量达593万吨,已成为“豫粮外运”的主通道。

  与此同时,信阳港与漯河港承担着多元的运输职能,货种涵盖建材、农副产品及矿石等;平顶山港则凭借“中原煤仓”,承担的铁矿、钠盐的运输。

  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预测,随着内河航运体系的持续完善、港口铁路专用线与疏港公路的加快建设,河南每年可通过铁水联运,向东部地区转运约4200万吨货物。预计到2035年,沿线内河港口吞吐量将突破3.5亿吨,每年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约170亿元。

  为加快推进这一目标,河南已将2025年定为“水运发展全面建设年”,计划完成水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这一投入规模,超过了同期湖北与湖南两省水运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然而,河南如此高强度地投入港口建设,其意图远不止于补齐水运短板,更是打通中原出海通道、联动东部经济带,从而赋能制造业。

  从经济指标看,河南的紧迫感不言而喻。近两年,其GDP总量被四川超越,出口额也被安徽反超。

  刘奇洪分析,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当前虽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工业领域发展迅速,但整体产业仍面临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偏短。

  与拥有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军工与装备制造基础的四川相比,河南的工业底子相对薄弱;而在科技创新和区域协同方面,又不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安徽,这使得河南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双重压力。

  “与此同时,港口货运量与制造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才能为港口带来源源不断的稳定货源。但河南的现状是:港口功能仍以基础货运为主,货种单一、附加值低,且临港产业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港产联动。”刘奇洪说。

  这一短板,恰是河南未来的发力方向。根据2025年5月发布的《河南省临港经济发展规划(2025-2035年)》,河南将加快构建“1+6+N”临港产业体系,重点布局1个先导产业(临港物流)、6大类临港制造业(涵盖先进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以及N个配套服务业。

  在此基础上,河南还将沿产业链精准发力,重点培育电力装备、船舶制造、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10条重点临港产业链,推动港口从“货运枢纽”向“产业平台”跃升。

  “随着河南港口功能提升、临港产业集聚及淮河航道改善,河南的货物可经淮河直运沿海港口,物流成本显著降低。与此同时,淮河也凭借其连接中原与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刘奇洪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