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王文嫣)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集成融合发展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能源领域专家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随着一系列重磅文件落地,必然会激活新能源消纳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基因。受访企业则表示,已在积极推动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成立聚焦相关领域的专业队伍,以此把握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机遇。
综合此前发布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来看,两份指导意见均提出,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等新业态的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助理兼新能源处处长刘志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提示,相关举措的落地将对新能源的消纳提供有力支撑:一是通过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模式,在本地或区域内实现新能源发电与用电的有效匹配和平衡,可提升新能源整体利用效率、降低其对系统的压力;二是通过本地就近消纳,尽量减少新能源外送规模,可降低远距离输电带来的系统安全风险并节约投资成本,抑或在新能源基地可实现更多的新能源资源开发;三是引导新能源产业从规模发展向更高效益、更高质量发展转变。当前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模式在国内已呈星星之火态势,新能源消纳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将推动新能源的高水平消纳。
国电南瑞有关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今年公司首批组建两支面向大型能源集团、地方能源集团行业战队,两支聚焦新型储能、新型微网与零碳园区的新兴业务特遣队,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业务较快增长。未来公司将以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并网技术为核心,加大在智慧火电、智能水电/抽蓄、构网型储能、绿电制氢、零碳园区、电碳协同等方面重点发展,加快推进产品化发展路径,做好场地规划、产线布局和产能建设,加强技术赋能、工艺设计、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
指导意见还提出,推进交通能源融合发展,鼓励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边坡及站场、铁路站场、机场、港口等交通场所建设新能源与周边用能一体化设施,积极应用柔性汇集接入、智能微电网、车网互动等技术,提升就地开发利用比例等。
中国能建相关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数据显示,交通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总碳排放量10.4%。今年4月印发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10%。目前,在交通用能结构中,电力占比不到5%,绿色电力占比不到2%。巨大的减排需求,为各种场景交能融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在公路货运、内河航运、远洋航运、航空等领域,中国能建通过“交通+能源”深度耦合模式,推动内河航运电动船舶替代,建设风光制绿甲醇、绿氨等重点示范项目,正在积极推动能源与交通加速融合发展。
指导意见还提到,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结合“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统筹算力设施绿电需求和新能源资源禀赋,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
瑞银投资银行大中华区能源转型与新能源行业研究主管廖启华对记者表示,AI数据中心(AIDC)等将成为结构性驱动力,推动“十五五”时期中国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瑞银证券中国公共事业及新能源行业分析师严亦舒表示,当前,光伏配储能已经成为美国AIDC供电需求的唯一解决方案。在我国,随着新能源入市,峰谷价差拉大,国内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已经从纯成本项、纯经济负担向自发的有盈利、有动力配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