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4 13:52:20 股吧网页版
“十五五” 区域协同怎么做?专家建言:统一大市场+长三角经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金秋时节,浦江潮涌。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21世纪经济报道借2025进博会东风,于11月8日举办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研讨会。

  作为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紧扣进博会“新时代,共享未来”主题,聚焦区域协同发展核心议题,契合时代需求与“十五五”规划建议内容,围绕“创新共同体建设”“城市群发展”两大关键词,探讨破壁协同路径与治理创新举措,推动三大区域经验互鉴、战略联动。

  研讨会上,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编委、21世纪数字传媒党委委员王芳艳抛砖引玉,提出三大核心思考:以创新破壁垒,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协同聚合力,打造城市群协同样板;以开放促发展,依托进博会深化国际与区域协作。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强调,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将成为“十五五”时期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重大变量,与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型生产力要素共同重塑区域经济版图,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高质量发展支撑。

  专家视角:战略引领与路径探索

  当前,世界变局加速,产业链重构,我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三大区域常态化联动平台,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凝聚协同发展合力。

  在破壁协同路径探索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王如忠认同以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同,指出三大区域协同尚未完成,当前讨论意义重大。他认为,协同的核心是利益,难点集中在统一大市场“五统一”中的要素市场、执法监管、监管制度三方面。

  王如忠举例,劳动力流动面临户口壁垒,执法尺度存在区域差异。此外,三大区域中,京津冀因力量不均衡,协同难度相对更大。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中央对三大区域明确差异化定位;二是率先打通区域内要素流动壁垒,如试点人才互落、社保衔接;三是破解财税转移难题,建立税收共享协调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发挥三大区域(占全国GDP40%)的示范引领作用。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指出,十八大后我国区域战略分为协调发展战略与重大战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国家重大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共同构成区域发展新格局。四中全会突出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培育,进一步完善了战略布局。

  他强调,三大重大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需在统一大市场与双循环背景下形成“1+1+1>3”的战略联动,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同时需破解两大核心问题:一是重大战略与非重大战略区域的衔接,如大湾区与周边的发展差距;二是重大战略间的衔接机制,解决政策实施力度不均问题。

  谢宝剑表示,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与产业融合离不开统一大市场支撑,杭州创新成果在深圳转化、香港技术在深圳产业化等案例,印证了要素自由流动的价值。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典型湾区经济,兼具“龙头引领+腹地支撑”特征,高度开放性是其核心优势,需通过开放推动战略联动。

  针对实现路径,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明晰中央事权,规范重大战略政策供给,避免区域政策失衡;二是强化法治保障,以发展规划法立法为契机,为区域协同提供法定依据;三是实施无差别监督,加强司法监督,打造统一法治环境,确保同一行为在不同区域得到一致规范,为区域战略联动筑牢制度基础。

  破解协同瓶颈,专家共识聚焦战略联动与机制创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李睿琪便指出,三大区域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需形成“1+1+1>3”的联动效应,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他提出三大问题:战略区域与非战略区域如何衔接、战略间如何建立衔接机制、如何依托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流动与产业融合。

  李睿琪以杭州创新成果在深圳转化、中关村技术落地珠三角等为例,强调创新与产业融合需以统一大市场为前提。他建议通过明晰中央事权、强化法治保障、实施无差别监督,为区域联动提供支撑。

  从系统科学视角出发,李睿琪认为创新共同体正是社会复杂系统的涌现现象,除了自顶向下的顶层设计,个体间自下而上的高效自组织对于创新共同体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才流动成本、促进区域间人才充分交流。在基础交通设施与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如果未来城市一小时生活圈的空间范围能够进一步扩大,就可以将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源要素拉近到更短的时间范围内进而产生更多的交互与碰撞,更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大数据分析显示,上海高技术产业未必首先溢出到临近城市,反而会由于上海到合肥间更强的人才的迁移而更多地流向合肥,这也印证统一大市场下城市关联的复杂性。同时,城市规模与经济产值呈正相关关系,当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时,经济产值的增长速度往往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样的城市标度律也进一步指出了加强区域联系、促进要素集聚、完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

  李睿琪强调,一个复杂系统的演化往往是路径依赖的,只有首先把握系统背后的普智规律,方能找到其有效的调控之道。而人才培养正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也是加强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关键。需进一步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各行各业,创新生态的形成往往有赖于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聚集与碰撞交流。

  企业视角:把握统一大市场机遇,践行协同发展责任

  Artefact中国区合伙人张瀚予认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已成共识,既是应对经济压力、畅通循环的刚需,也是提升全球经济话语权的长期战略。她强调,政策制定者、政府与企业需明确定位,协同发力推进区域发展。

  结合AI与大数据行业实践,张瀚予指出,企业创新受人才、数据流通限制,数据碎片化、标准不统一影响效率。统一大市场能为企业拓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且全球对中国人才需求旺盛,统一市场将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应对全球竞争。

  针对企业布局,她提出三大策略:一是依托技术重构战略,扫描全国市场,明确竞争格局与核心优势,制定扩张路线;二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重构供应链、评估布局,深化产研合作与资源利用;三是坚守标准化与合规底线,紧跟政策导向,契合国家战略。

  华润广东医药总经理霍佩琼以华润实践为例,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特色在于“三种税制、三种监管、三种货币”,但正因如此更需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推动医疗协同。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实现产品引进与国产创新出海双向通道,同时呼吁商业保险打破地域壁垒,形成全国统一保障体系。

  从行业视角,霍佩琼表示,三大区域各有优势:长三角是外企产业高地,京津冀是医保改革策源地,粤港澳面临跨境协同挑战。她强调,区域协同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需求优化政策。

  结合疫情经验,她提到广州口岸通过三地联动保障药械供应,凸显协同价值。同时指出,商保区域分割(如穗康、沪惠保等无法通用)制约人才流动与医保均等化,建议借鉴德国模式,推动商保目录全国统一,实现医保协同,助力医疗产业与区域协同发展。

  圆桌研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治理创新

  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治理创新讨论环节中,嘉宾围绕城市群联动机制、差异化定位、数字经济赋能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聚焦大湾区,认为其应靠高水平开放倒逼制度创新,发挥“香港科研+东莞中试+深圳转化+湾区消费”闭环优势。但当前协同仍存障碍。他建议跳出地理临近思维,以企业为纽带构建跨区域产业链协作模式。

  因此,林江建议大湾区跳出"相邻城市协同"的传统思维,在AI与大数据支撑下,以企业为纽带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基于空间布局而非地理临近的新型城市群协作模式。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海峰围绕三大区域"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标,提出五点思考:一是坚持市场驱动,尊重经济规律与城市化规律,平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导致市场扭曲;二是强化消费驱动,以强大国内市场为依托,通过医保、财税等体制改革,释放消费活力,发挥三大区域国际性消费中心的引领作用;三是深化创新驱动,优化市场化创新环境,推动京津冀补齐创新短板,促进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四是突出开放驱动,依托三大区域开放优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核心支点,调动外资、民营、国有经济积极性;五是践行绿色驱动,推动产业、城乡建设、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鲜明底色。

  王海峰强调,三大区域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单个均可进入G20),应既要开展内部市场化竞争,更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内卷式发展。同时,需推动区域内公共服务同质化均等化,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认为,雄安新区已投入大量资金,但在保税、金融、服务业开放等含金量高的开放政策上,与上海浦东、广东深圳等国家级新区存在明显差距。他建议,三大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推动制度与开放经验的复制推广,京津冀尤其应向粤港澳、长三角学习改革创新经验,才能真正激活发展动能。

  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杰伟聚焦城市新区建设与都市圈发展,指出全国上百个新区普遍面临"造血能力不足"问题,如昆明呈贡、兰州新区等,即使搬迁行政中心、高铁站也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他认为,新区发展需依托中心城市辐射,新区距离过远或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不足,将制约可持续发展。

  针对三大城市群的建设,李杰伟提出在差异化路径的基础上相互借鉴:京津冀应重点建设京津冀都市带,依托北京科创、金融等优势与天津港枢纽功能,强化廊坊等节点城市作用,适当调整滨海新区发展重心;长三角应以上海都市圈建设为抓手,带动城市群一体化,如南通依托上海辐射实现经济能级跃升,超过部分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湾区独特优势,重点打造"超级湾区",强化广佛全域同城化效应,充分利用香港在语言、法律、人才等国际化方面的独特价值。

  最后,李杰伟解读了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提升城市群一体化的最新政策文件,指出其可以作为其它城市群的参考,该政策文件的核心突破在于:一是突出都市圈建设引领城市群发展,增加都市圈承载力和辐射效应,共建协调发展“一个群”;二是推动都市圈范围内的规划协同,包括人口、土地、产业等领域,共织基础设施“一张网”,共铸科技产业“一条链”;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共促市场环境"一站享",共用生态环境"一把尺",共推民生服务"一张卡",共下开放合作"一盘棋"。

  他建议,"十五五"期间应加大都市圈建设力度,以都市圈引领城市群一体化,进而推动区域间自发联动,同时完善人口流动、社保衔接、积分互认等协同机制,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嘉宾们畅所欲言,在热烈的气氛中,研讨会逐渐进入尾声。研讨会虽落幕,但“区域协同”的探索不止。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