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4 14:41:31 股吧网页版
深圳,全球第二!《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报告2025》发布
来源:深圳商报·读创

  产业创新,深圳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11月12日,《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第二十七届高交会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东京排名第一、深圳第二,纽约和旧金山分列第三、四位,这四座城市以极其接近的综合得分构成全球产业创新的“第一梯队”。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在全球产业创新前十强中,亚洲城市占据六席,以强大的组团优势改写了世界创新竞争力版图。

  《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行业研究院)与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编制,通过对全球27个主要创新城市的系统评估,从产业创新环境、投入、产出和绩效四个维度,呈现全球产业创新城市动态图谱。

  “产业创新,而非单纯的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报告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东京与深圳冠亚军对决

  报告显示,全球产业创新顶尖城市竞争已至“白热化”。东京以46.84分荣登榜首,深圳以46.79分,仅0.05分的微小差距紧随其后,纽约(46.72分)和旧金山(46.11分)则分列第三、四位。

  “前四名城市得分差距在毫厘之间,表明全球产业创新的顶峰已形成一个实力极为接近、竞争异常激烈的‘第一梯队’”。陈宪说认为,这说明全球产业创新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在所有维度保持绝对优势,未来的竞争将更侧重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与关键环节的突破能力。

  东京登顶,是其深厚产业根基与持续创新投入的结果。尽管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期的缓慢增长,但东京在产业创新,尤其是在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展现出不可低估的韧性。报告数据显示,东京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1664件)、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67.4%)以及福布斯全球2000强企业数量(82家)三项硬核指标上均位居全球首位,印证其技术深耕型创新模式的强大效能。

  深圳的卓越表现,代表了中国城市在应用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上的全球领先水平。作为市场牵引型创新的典范,深圳在ICT产品出口占比(41.3%,全球第一)、PCT专利申请量(6463件,全球第二)和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比(79.53%,全球第一)等方面表现抢眼。

  陈宪认为,东京与深圳的冠亚军对决,在某种程度上是两种成功创新模式的对话:一种是基于长期技术积累的精益求精,另一种是基于市场敏捷反应的效率制胜。

  亚洲创新城市群崛起

  《报告》的另一个核心结论是,亚洲城市在产业创新领域的集体性突破。在全球产业创新前十强中,亚洲城市占据了六席,包括东京(第1)、深圳(第2)、北京(第5)、首尔(第6)、新加坡(第8)和上海(第9)。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报告深入分析表明,亚洲领先城市普遍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的全球制造与服务中心。它们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将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极强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例如,北京、上海和首尔在“产品和服务产出”维度上的指数增长分别高达9.14,9.62和8.04,展现出惊人的产业化能力。

  “这一变化具有深远意义。”陈宪解读道,“亚洲创新城市群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赶超,更是创新能力的质变。由此证明,通过构建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完全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领先地位,甚至定义新的创新范式和产业范式。”

  相比之下,欧美城市虽然在创新环境(如波士顿、旧金山)和创新绩效(如纽约、伦敦)方面仍保持优势,但在创新产出的规模和速度上正面临亚洲城市的强劲挑战。欧洲城市中仅伦敦(第7)和巴黎(第10)进入前十,北美则依靠纽约和旧金山支撑台面,传统创新强市如西雅图、波士顿等已被挤出前十。

  深圳,正大步迈向原始创新策源地

  作为本次评估的明星城市和报告发布地,深圳的未来发展成为《报告》重点关注议题。

  《报告》认为,深圳的奇迹,源于其市场需求直接牵引技术攻关,形成了快速试错、迭代升级的创新节奏。但报告也发现深圳在创新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和高端创新平台(如孵化器、加速器)数量上,与顶尖城市仍有差距。

  陈宪表示,深圳应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及创新生态建设和优化两大核心,在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提升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等基础领域进行长期性战略投入,补齐创新链短板,从而实现从应用创新高地向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跨越。

  在全球化的创新竞赛中,没有唯一的成功模式,但有相同的成功逻辑——那就是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唯有持续创新、敢于自我变革的城市,才能始终屹立于时代的潮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