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11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意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统一,提出六大重点任务,着力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的志向与热情。
“当务之急是推动科技馆、博物馆、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等逐步成为中小学校的拓展课程基地和实践课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研究场景、参与真实的创新过程。”田祖荫说,“希望未来科技课能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
记者了解到,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不仅将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打破科学、工程、技术、数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也将推动课程生态重塑。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果将逐步转化为教学资源,科技素养未来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田祖荫指出,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强国建设根基的关键举措,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意见》提出,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持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机制初步形成,教师队伍建设显著加强;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更加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显著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期待,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意见》强调,科技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衔接的过程。文件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强调“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推动跨学科项目学习;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开展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在田祖荫看来,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要“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
他进一步解释,“结构新”重在融合,要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跨学科视野;“引擎新”重在实践,要提升工程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生态新”重在协同,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科技教育生态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中小学科技教育”概念。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学军指出,科技教育不同于传统科学教育,不仅强调科学思维的培养,更重在资源与课程的横向衔接:汇聚优质科技资源导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并以学科交叉的方式将前沿科技分阶段、分层次融入课程,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建设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梯队。
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
课程教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核心途径。《意见》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及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创新举措。
《意见》要求,重塑课程生态,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开发一批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将重点聚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领域,并有效衔接高等教育需求。
“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常问孩子:你们最喜欢的课是什么?他们多半回答‘体育课’。将来我们希望科技课能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田祖荫说。
在教学方式上,教育部鼓励学校“一校一策”,基于真实情境开展项目学习、问题探究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以及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的“未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场景。
在评价体系方面,《意见》提出,科技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将综合运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探索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田祖荫强调,要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避免片面化、功利化倾向,并建立覆盖教师、学校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
因地制宜鼓励先行先试
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意见》要求,各地要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做好经费保障,重点支持课程开发、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改善中西部、农村及边疆地区办学条件。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耀祥中学科技教师胡国柱从事科技教育已有24年,他见证了农村科技教育从“边缘化”到逐步获得重视的转变。他表示,《意见》的出台让基层科技教师倍感振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让农村学校看到了发展空间。
“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农村孩子同样能在科技世界中绽放光彩。”胡国柱说。
作为科技创新强省,浙江早在1988年就成为首批开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省份之一,2014年又率先在高考改革中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纳入选考科目。目前,浙江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位居全国第二。今年年初,杭州“科技六小龙”现象广受关注。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春雷介绍,该省已初步制定《浙江省中小学科技教育实施方案》,将重点推进“强基”“试点”“人工智能+”三项工程,实施“十百千万”计划:遴选10个实验区、100所实验校,聘请1000名科技副校长,建设10000个家庭科技实验室。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各地将中小学科技教育纳入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意见》落实落地,包括推进试点、完善机制、打造“教学千例”、加强教研、提升师资能力,并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立专栏,搭建交流与示范平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