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在京发布《点燃SAF市场: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化发展政策路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对各主要经济体调研与中国产业现状分析,阐释了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的战略意义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目前,航空业碳排放量占据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至3%。随着其他行业加速向低碳转型,航空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预计将显著上升。航空业减碳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其中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对航空业减碳至关重要。
报告指出,加快发展SAF产业对中国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从减排需求来看,如果SAF掺混比例达到5%,年减排量可达670万吨二氧化碳。从经济潜力来看,预计到2050年全球SAF需求将超过3.6亿吨,而中国在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餐厨废油和农林废弃物的数量相对充足,新能源装机容量也很高,这些为不同技术路线提供了原料保障。此外,SAF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耦合发展潜力巨大,有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不过,中国的SAF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发展水平与全球领先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24年开启试点期间,SAF的价格曾一度超过2万元/吨,是传统航油价格的数倍。国内SAF的产能虽已达到100万吨,但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面临瓶颈。当前SAF产业缺乏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实现供需的有效平衡。这使得供应链各方及需求方均面临盈利难或成本过高的压力。课题组认为,当前核心问题在于市场需求不足,限制了生产商的连续生产,导致单位成本过高、技术进步较慢。若能实现规模化生产,SAF的成本在中长期会显著下降。
借鉴国际上支持SAF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结合中国发展SAF产业面临的挑战,课题组提出六方面政策建议,旨在优先从需求端入手,确保SAF的市场需求,以推动SAF产业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推动SAF上下游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掺混目标,稳定SAF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分担SAF“溢价”;三是将SAF纳入政府绿色采购强制目录;四是构建SAF长期采购协议与市场化定价机制;五是优化供应链成本与效率;六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SAF标准认证体系。
短期来看,明确的掺混目标与政府绿色采购将为市场提供稳定需求,市场化的溢价分担机制将降低航空公司成本压力。中期来看,长期采购协议与定价机制将稳定生产商预期,促进产能扩张与技术进步,SAF成本将逐步下降,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长期来看,随着各项前沿技术的成熟与规模化应用,SAF将实现与传统航油平价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