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中信建投“2026年资本市场峰会暨中国—沙特投资合作论坛”上,多位中外资企业代表就“跨境业务与长期资本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嘉宾认为,中沙在新能源、基建领域互补性显著,需以长期资本为纽带,破解融资、标准差异、文化适配等挑战,通过技术协同、本地化布局与“婚姻式”合作模式,推动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的跨境合作升级。
谈及中沙合作新机遇,嘉宾认为,沙特正迎来基础设施与新能源领域的巨大发展机遇。沙特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上升,推动电网升级与智能电表大规模安装需求。超低电价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绿色制氢等领域降低成本、吸引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油气之地”到“绿色之源”
作为传统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沙特正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旨在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如绿氢、海水淡化)实现产业多元化,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沙特国际电力水务公司(以下简称“ACWA Power”)中国区主席赛乐·哈卜提表示,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公司,目前正在推进总投资1140亿美元的绿氢项目。其与中国的合作始于2018年,涉及银行借贷、设备采购以及项目承建。中国企业参与ACWA Power 50%的项目,累计采购设备约480亿美元。
在选择中国合作伙伴时,赛乐·哈卜提表示,他最看重的是中资企业的技术优势、执行力和成本效益。目前,ACWA Power 99%以上的设备都是中国制造。中国企业在保障项目稳定运行与控制运营成本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企业执行力强,为沙特众多地区提供了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赛乐·哈卜提进一步强调。
“未来5年,公司计划在中国投资500亿美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海水淡化,投资5GW的发电量。”赛乐·哈卜提透露。
运达股份国际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股份”)在沙特可再生能源计划第四轮中标1.8GW风机项目,目前正陆续交付。谈及中资企业出海中东的挑战,运达股份副总经理周毛表示,中资企业在风电、光伏制造及承包领域已深度参与沙特电力市场,但业主和大型开发商环节仍以外资企业为主,中资企业介入较少。中资企业需要和中国业主、银行绑定合作,以获取相应金融支持。但目前中资企业多与外资业主合作,难以直接对接中国金融机构。
“2024年,沙特公共投资基金与中国6家银行签署的500亿美元谅解备忘录则有望缓解这一痛点,为中国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周毛称。据悉,上述谅解备忘录涵盖了鼓励通过债务和股权方式进行双向资本流动等合作领域,是PIF促进全球机构伙伴关系战略的一部分。
国内外技术标准的差异也是中资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周毛举例说,沙特电网采用60赫兹标准,国内标准是50赫兹,因此,中国企业风机出口需要进行技术适配与当地标准融合。此外,沙特在用工、航空、审批、环境评估等领域有严格的本地化要求,中资企业要系统性学习和研究。
除了技术标准,沙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无疑也是中企出海的另一挑战。国内光伏龙头企业晶科能源(688223.SH)在沙特深耕多年,晶科能源总经理李想表示,沙特市场以高端定位著称,其独特的PPA投标电价模式和严苛的环境要求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提出极高标准。比如,在沙漠高温干旱的极端环境下,光伏产品依然能够确保连续30年户外稳定运行。
为应对挑战,晶科能源在进入中东市场前就完成了产品认证、定制化设计及材料研发,并成功进入ACWA Power大型独立电力生产项目(IPP)短名单;通过项目制造交付、运维、质保全流程高效执行,赢得了客户信任。
李想强调,在沙特,市场竞争的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产品和品牌,客户对“中国制造”的口碑尤为重视,企业要以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016年4月,沙特正式发布“2030愿景”,旨在通过经济多元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重点发展旅游、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战略对接。
三一重能(688349.SH)海外营销公司副总经理许岳剑提到,在沙特“2030愿景”的驱动下,得益于沙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工程设备需求激增,三一集团在沙特业务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三一集团工程机械板块在沙特单年度营销额达到历史新高。
许岳剑表示,三一在新能源领域业务范围涵盖设备供应、技术合作和项目投资。关注ACWA Power、沙特阿美在中国的投资需求,推动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多维合作。此前三一在沙特吉达市与本地企业有合资项目,与沙特房建部进行项目合作。
破解融资、标准与文化壁垒
事实上,文化差异、技术标准差异也是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周毛认为,中资企业在沙特市场面临三大核心风险:融资准入、法律文化适配及地缘政治影响。据悉,沙特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主要来自欧洲机构,中资企业需同时满足业主与融资银行的双重准入标准。而中资企业此前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合规要求明显经验不足。
“我们不仅要懂当地的法律,还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这些都有可能会给运输、交付、物流等带来风险。”周毛表示。
许岳剑持有类似观点:“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属地化要求。沙特‘2030愿景’明确要求,在本地市场运营必须推进属地化,实现利益共享与技术转移。”许岳剑表示,在分享市场红利的同时,做好属地化管理至关重要。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模式,与当地企业构建利益共同体,这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基于晶科能源与ACWA Power多年的合作经验,李想指出,PPA订单的长期性使企业面临国内外政策与市场价格波动的双重挑战。2020年硅料价格暴涨导致组件成本上涨,从16美分/瓦升至30美分/瓦。为应对此类风险,晶科能源与ACWA Power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当市场上行时,合作方提供支持;市场下行时,企业主动让利。这种“婚姻式”的长期合作模式,使双方能够平摊政策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中国企业要与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体系,共同评估风险,协同解决问题。”赛乐·哈卜提补充道。
共绘新能源与基建生态蓝图
“站在利雅得高桥上,可以看到很多台塔吊,整个利雅得市都在建设之中。沙特NEOM新城更是汇集了千亿规模的投资。”许岳剑判断,基础设施领域、新能源领域是中资企业在沙特的两大核心机遇。
周毛则阐述了中沙合作的三个方向:第一,随着沙特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持续提升,电网系统面临升级,智能电表系统将迎来大规模安装需求,中国企业可提供安装服务。第二,沙特低廉的电力成本吸引很多投资方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加速AI技术转型。第三,沙特淡水供应高度依赖海水淡化,目前海水淡化以燃气轮机发电为主,中国企业可通过智慧园区、光伏、储能及风电等技术,探索海水淡化解决方案。
据赛乐·哈卜提透露,公司正积极探索海水淡化、绿色氢气、可再生能源、电池、储能等新业务领域,并与各方合作伙伴推进合作。
赛乐·哈卜提指出,绿氢作为未来能源转型的核心载体,将成为中沙合作的重点领域。目前ACWA Power正与中国各个机构洽谈绿氢项目,至少谈了8个项目,涵盖技术提供、原料供应、销售渠道等全链条合作。
“沙特与中国在绿氢领域具有天然互补性:沙特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国则具备成熟的研发技术能力。”赛乐·哈卜提表示,ACWA Power正加速在华布局,今年投资额已达去年的5倍,预计明年再增长3—5倍。公司已在中国组建本地化团队,员工规模较去年增长50%。
李想介绍:“除了产品出口以外,为了推进本地化,晶科能源正与沙特一个投资基金及大型民企合作,共同探讨10GW电池组件垂直一体化生产线项目。同时,我们也很荣幸参与绿色制氢及数据中心等多个重点项目,并有望在未来加入特高压海底电缆输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