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4 18:33:40 股吧网页版
国产供应链切换红利劲爆,中芯国际四季度指引谨慎乐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688981_0

  在以国产供应链切换叠加AI算力扩张的新一轮半导体周期里,中芯国际(688981.SH)成为市场焦点。

  三季度,这家中国大陆最大晶圆代工厂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财报:收入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的月产能首次突破百万片,产能利用率升至95.8%,逼近满产。

  但与订单满手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芯国际对四季度和明年的口径明显克制——收入仅预期环比持平到增长2%,毛利率预期下调至18%~20%。

  在国产供应链切换红利加速兑现、全球存储芯片价格步入超级周期的当下,中芯国际究竟在担心什么?

  国产供应链切换,产能利用率超预期

  中芯国际三季度的增长,首先归功于“国产供应链切换”这一主引擎的强劲发动。

  在11月14日的业绩电话会上,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指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向国产供应链的切换。财报数据显示,三季度中芯国际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占比已高达86.2%,较二季度的84.1%进一步提升。

  “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绝对值环比增长了11%,”赵海军在电话会中强调,“尤其是国内消费电子客户在加速替代海外供应链,给我们创造了增长机会。”

  中芯国际正是这股浪潮的最大承接晶圆代工厂商之一。赵海军表示,在国内产业链切换迭代的过程中,中芯国际和客户一起抓住了机会,成为稳定供应商,使得现有和可预测的未来订单获得可持续性保障。

  除了国产切换这一长期利好,客户补库存需求则是推动三季度业绩的另一只手。

  赵海军给出解释,第一,许多客户此前出于对加征关税的预期,提前将产品运至海外,导致国内备货不足。如今,这些客户宁可要冒一点风险,也要多备一些货,以应对国内市场份额的争夺,尤其是模拟类、功率类、大电流类的产品。

  第二,汽车和工业领域的情绪正在反转。赵海军指出,此前汽车和工业供应商情绪低落,持续消耗库存。而当前库存已经消耗完毕回归安全水位,并且普遍预计明年行业将修复,因此均开始补库存。

  双重因素下,中芯国际的各项运营数据也随之攀高。

  三季度,中芯国际整体产能利用率高达95.8%,环比增长3.3个百分点,不仅是2022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也高出中芯国际此前预期3个百分点。赵海军称,公司产线整体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高企的产能利用率,直接对冲了新产能折旧带来的压力,成为毛利率超预期的最大功臣。三季度,中芯国际毛利率达到22.0%,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

  “三季度的产能利用率比我们预期要高出三个百分点,这个影响是最大的。”中芯国际财务负责人吴俊峰在电话会上对投资者解释,“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抵消了折旧增长对毛利率的压力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业绩的增长伴随着产品组合的显著调整。财报显示,来自消费电子的收入占比从二季度的41.0%大幅提升至43.4%;而智能手机品类则从25.2%下降至21.5%。

  赵海军解释这一变化称,这是公司在产能供不应求情况下的主动调配。部分手机的订单,如PMIC(电源管理芯片),其总量和价格早已确定,便将其推迟了,以便优先支持模拟电路、存储等急单。其次,智能手机的CIS(图像传感器)、LCD Driver(显示驱动芯片)等领域竞争激烈,供应商众多,终端手机厂商会平衡各家份额,因此具有季节性起伏。

  而消费电子的增长则是“全面的”。赵海军举例称,无论是智能音箱里的处理器、电动自行车强制安装的Cat.1定位芯片,还是TWS耳机、Wi-Fi等产品,中国供应商的份额都在全面增长。“中国厂商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新产品多,国内的消耗量也大。”

  满产下指引偏谨慎,存储超级周期成为双刃剑

  尽管三季度业绩强劲、订单满手,但中芯国际给出的四季度指引却显得异常“保守”:预计四季度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则将下滑至18%至20%区间。

  在“满产”与“保守”之间的巨大反差,揭示了公司管理层对未来的谨慎判断。而这一谨慎的核心变量,直指正在席卷全球的“存储芯片超级周期”。

  2025年下半年,受AI算力需求对HBM(高带宽内存)产能的“虹吸效应”影响,传统DRAM和NAND Flash的产能受到挤压。根据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存储芯片自2025年二季度以来价格持续反弹,进入四季度更是涨势凶猛。SK海力士、三星等巨头已通知客户,2025年四季度DRAM和NAND合约价将上调20%至30%。SK海力士甚至在近期的法说会上宣布,2026年的芯片产能已基本售罄。

  一场由AI驱动的存储超级周期已然降临。但这对于中芯国际这样的逻辑代工厂而言,却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赵海军表示,存储涨价对逻辑代工的两大致命影响:其一是供应链无法配套的风险。对于终端厂商而言,存储芯片是产品关键物料,如果无法确保DRAM和NAND的足额供应,他们自然会减少对PMIC、CIS、MCU和显示驱动等其他配套芯片的采购,而这些芯片,正是中芯国际的主力产品。实际上,四季度是消费电子晶圆代工的传统淡季,开工情况反映的是明年第一、二季度的需求预期,在这种不确定性下,终端厂商对来年的生产规划都相对保守。

  其二是成本挤压压力,存储芯片价格的暴涨,正在挤压终端产品的利润空间。“手机的价格并不期待着能够上涨,”赵海军直言,“客户就希望别的芯片售价能够降低,来平衡存储器价格上涨。”

  这意味着,即使中芯国际的产线处于满载,其客户芯片设计公司也正面临来自下游终端厂商手机、汽车、家电厂商的巨大降价压力。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芯片设计公司不得不压缩利润,这股压力最终会传导至晶圆代工厂。

  “也会使得行业的竞争会更加厉害。”赵海军说。这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何中芯国际在产能供不应求的同时,却对四季度的毛利率给出了下滑的指引。

  除了存储周期带来的外部压力,中芯国际内部的成本压力也在同步上升。财报显示,中芯国际三季度资本开支为23.94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累计资本开支已达57亿美元。在电话会上,中芯国际重申全年的资本开支将与去年约73亿美元的水平“差不多或者略高”。

  赵海军解释称,此前受地缘政治影响,许多设备采购被搁置。近期这些问题解决,设备开始集中到货。这些新设备在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将陆续投入生产,随之而来的是巨额的折旧。

  “四季度还会受到折旧增加对毛利率的压力的影响。”吴俊峰明确表示。

  赵海军判断,2026年中国晶圆制造业的产能扩充速度只会增高,不会降低。一方面是存储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逻辑芯片的国产替代需求向好。但他也承认,行业的竞争会永远存在。

  “我们现在要把三件事做好,”赵海军说,“第一,提供有性能、有质量的技术和服务;第二,开发的产品平台是定制化的,有特色,不是通用的技术;第三,在成本、反应速度、迭代速度上都能够比别人早一点、快一点。”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