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新区全力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建设的进程中,金融机构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正以数字技术为翼,加速产业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
作为聚焦钢铁产业供应链金融的国有企业,舜泰保理正以自主研发的数智化体系为刃,破解传统钢铁产业链资金流转慢、风控成本高、业务效率低等痛点,不仅实现自身业务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更成为浦东新区数字金融赋能实体产业的优秀样本。
近日,舜泰保理总经理王京伟接受采访,深度拆解了公司如何以数字技术为翼,在浦东这片创新沃土上与区域共成长,让产业金融焕发新活力。
筑牢产业链高效运转“数字骨架”
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业链条长、参与主体多,尤其小微加工企业普遍面临“采购缺资金、仓储难监管、物流无跟踪、回款没保障”的困境。作为宝武旗下的子公司,舜泰保理联合山钢数智科技成立供应链金融事业部,锚定产业链痛点,搭建起以“数资云仓”为核心的数字化基建,形成“仓库监管、物流监管、资金监管+交易平台”的闭环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线下运作模式。
据王京伟介绍,位于山东日照的山钢“数资云仓”,已将数字技术渗透到每一个运营环节。
“我们在园区里部署了大量传感器,通过‘仓E融’系统实现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的实时监控,从钢材入库到加工出库,每一步都在数字化眼皮子底下。” 王京伟表示,这套仓库监管系统,解决了传统仓储“人工盘点效率低、货权归属不清晰”的难题,入驻企业的货物状态、库存数量可实时查询,为后续融资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资产依据。
与此同时,舜泰保理在物流环节的数字化突破,更是打破了传统模式的“监管盲区”。
“最早没有‘安E达’智慧物流系统时,货物只要出了园区,我们就监控不到了,所以当时要求企业必须先付款才能出货。”王京伟介绍。如今,“安E达”平台覆盖运单发布、竞价抢单、实时追踪、签收结算全流程,货车行驶轨迹、货物装卸状态可实时同步至系统,甚至能精准定位货物抵达央企客户厂区的时间。“货在运输过程中我们也能监管,一直到客户签收,这样就不用再让企业垫资出货,大大缓解了他们的资金压力。”
此外,舜泰保理也非常重视资金监管这条保障链条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开发的‘惠E通’电子钱包,不仅是嵌入各系统的支付工具,更是资金流转的‘监管中枢’”。
王京伟举例说,“央企客户签收货物后,形成的应收账款回款,会直接付到‘惠E通’的监管账户里,比如我们给企业放了1000万保理款,回款到账后,系统会优先冻结这笔资金来还保理款,这既是效率提升,也是风控措施。”
据悉,“数资云仓”年钢材吞吐量超60万吨,累计资金流水突破25亿元,这套数字体系不仅让资金流转更顺畅,更让每一笔资金的去向都可追溯、可管控。
为支撑这套体系高效运转,舜泰保理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目前,舜泰保理及供应链金融事业部已累计获得2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自主开发的“山钢E采”交易平台更是成为产业链的“采购枢纽”——企业无需线下跑流程,线上提交钢材采购申请后,系统可直接对接山钢日照公司的订单,实现“申请-审核-订货”的无缝衔接。“现在企业从‘山钢E采’提采购申请,通过交易平台完成下单,整个过程不用线下见面,效率比以前高太多了”,王京伟表示。
流程从“天级”到“秒级”数字技术激活产业链“提速密码”
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人工尽调审核、货权转移确认、线下材料流转等环节,往往会占用大量时间,导致企业资金周转慢、订单响应迟。“数资云仓”通过数字技术对业务全流程进行重构,实现从“数十天级”到“3天级”、从“天级”到“秒级”的效率跃迁,成为产业链效率提升的“加速器”。
提货效率的突破,是最让企业直观感受的变化。王京伟举例表示:“以前企业要用货,得走线下出入库单,货权转移环节最少要1-2天时间。现在通过‘山钢E采’的24小时自动监管,企业线上提交申请,可以实现秒提货——申请一通过,系统直接同步到仓库,企业马上就能提货生产。”这一变化,让小微加工企业得以快速响应央企订单的时效要求。“央企订单量大地域广,时效性强,以前资金不够、提货慢,企业接了订单也怕完不成;现在提货快、资金压力小,他们完全可以放心接全国的订单。”
融资放款效率的提升,更是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据了解,传统保理业务中,人工尽调、发票核验、合同签署等环节往往需要1周以上时间,而舜泰保理通过全流程线上化系统,将单笔融资放款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
“我们的保理业务系统接入了天眼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裁判文书网这些第三方数据,客户尽调时数据能自动带入、交叉比对,不用再人工跑断腿;发票核验用OCR识别,真假和重复使用情况一秒出结果;合同签署是电子签章,区块链存证,不用再邮寄纸质合同。”王京伟解释道,“以前企业等着融资款买材料,现在3天内就能到账,根本不耽误生产。”
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业务规模的增长。王京伟说:“我们业务人员团队一直保持在四五个人的水平,今年才增加到6个人,但业务规模两年多就实现了翻倍——去年存量21亿,今年已经到30亿,预计全年业务规模能突破40亿。”在人员未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增长完全依赖数字技术的赋能。
除了前端业务,后端资金周转效率也因数字技术得到优化。“惠E通”电子钱包实现了资金操作的“无缝衔接”——新用户注册后绑定银行账户即可使用,老用户无需跳转页面就能完成付款、收款、冻结等操作,传统财务需要1-2天的结算流程,现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王京伟表示:“以前企业要等我们人工核对回款、解冻资金,现在系统自动触发,回款到账后优先还保理款,剩下的资金马上就能用,企业资金周转的‘空窗期’几乎没有了。”
探索数字金融“资产增值”的新路径
在数字金融的支撑下,舜泰保理不仅解决了产业链“资金流”的顺畅问题,更通过资产证券化(ABS)规划、数据资产融资等创新方式,探索资金“存量盘活”与“资产增值”的新路径,为浦东新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对于保理机构而言,应收账款的流动性直接影响服务能力。舜泰保理早在去年就启动了ABS发行规划,拟将20亿元优质国有企业应收账款打包,以“分期发行”的方式推向市场。
王京伟介绍:“我们当时计划做20亿储架,分四五个亿一期发行,底层资产都是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包括贸易、制造业、施工这些领域。”尽管受宝武集团合并期间担保额度压缩的影响,ABS暂未落地,但这一规划彰显了舜泰保理借助资本市场扩大服务半径的思路。“如果ABS能发行,我们的资金周转速度会更快,能服务更多钢铁产业链企业,这也是我们接下来的重要方向。”
更具创新性的是,舜泰保理将“数据”转化为可融资的资产,开辟了数字金融的新场景。去年,供应链金融事业部以“惠E通”系统的资金流数据为核心,完成数据资产入表,并将其质押给银行,成功获得融资。“我们对‘惠E通’里的资金流信息做了价值评估,然后把这个数据资产质押给银行,融了一百多万。”王京伟表示,虽然金额不大,但这是一次关键突破,“数据要素是新生事物,我们相当于打通了‘数据合规入表-专业估值-市场融资’的闭环,以后企业有优质数据资产,也能像实物资产一样融资,这对数字金融发展来说意义很大。”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还为资金安全筑起“防火墙”,确保资金周转的可持续性。舜泰保理的风控体系完全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晓舜”AI模块能自动分析核心企业财务数据、流动性状况,为风控决策提供参考;系统定期对底层发票进行复查,自动识别虚假发票和重复融资风险;“交易-仓储-物流-资金”的数据闭环,让每一笔业务的风险都能实时预警。王京伟强调:“我们股东对不良率要求极严,‘不能有损失’是底线。正因为有数字风控,我们能够对潜在风险实现提前预警、及时介入、妥善化解的全流程管控,目前基本没有不良率。”
结语:以数字之力锚定浦东金融创新坐标
站在浦东新区推进“五篇大文章”的新起点,舜泰保理的数字金融实践,不仅为钢铁产业供应链注入了新动能,更为细分领域金融机构如何依托数字技术服务实体,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随着宝武集团整合的深入,舜泰保理将依托宝武体系实现全国布局——优先拓展长三角、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业务,把“数资云仓”模式复制到更多区域,让数字金融服务覆盖更广的钢铁产业链。
王京伟表示:“下一步我们会更聚焦钢铁主业,依托宝武的全国产业资源,把业务从山东推向全国。在浦东这个数字金融创新的沃土上,我们还要继续深化技术研发,把体系闭环做得更完善,让数字技术为产业金融创造更多价值。”
从日照“数资云仓”的实时监控,到“秒提货”的效率突破,再到数据资产融资的创新探索,舜泰保理以实际行动证明:数字金融不是抽象的技术概念,而是能解决产业痛点、提升企业获得感的具体实践。在浦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征程中,这样的实践将不断为“五篇大文章”注入新活力,推动数字金融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书写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