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4日电(记者魏雨田)今年以来,跨境ETF投资热度持续高涨。截至11月13日,国内跨境ETF已增至191只,规模突破9000亿元。从港股、美股等成熟市场,到韩国、沙特,再到如今巴西ETF主题产品登陆国内交易所,跨境ETF的投资版图已延伸至拉美新兴市场。
热潮之下,高溢价风险暗流涌动。业内人士指出,跨境ETF的投资范围和产品种类有望持续拓展,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但溢价、汇率等风险不容忽视。投资者更需保持清醒,理性看待产品优势与潜在风险。
投资热度持续高涨
跨境 ETF 是指主要跟踪 A 股以外的市场指数且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ETF。今年以来,跨境ETF已然成为基金市场的“香饽饽”。新华财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初国内市场上的跨境ETF仅有139只,而截至11月13日,这一数量已攀升至191只。规模也从年初的4284.82亿元增至9286.2亿元,短短10个月时间实现规模翻倍,彰显出国内投资者对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持续升温。
从产品发展脉络来看,国内跨境ETF的投资版图正不断拓展。早期产品主要聚焦于中国香港、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成熟资本市场,随着全球投资视野的开阔以及新兴市场的崛起,2020年之后,跟踪韩国、沙特、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跨境ETF逐渐增多。
11月13日,国内跨境ETF市场再添“新丁”,易方达伊塔乌巴西IBOVESPA ETF(QDII)与华夏布拉德斯科巴西伊博维斯帕ETF(QDII)在国内交易所上市交易,同时开放申赎业务。数据显示,两只新基金持有人户数分别达到12313户和9081户,标志着国内跨境ETF的投资范围已延伸至拉美新兴市场。

图为华夏基金发布公告
尽管投资版图不断扩大,但从当前规模分布来看,港股和美股市场仍是国内跨境ETF的核心布局领域。数据显示,在全部跨境ETF中,港股相关产品的规模占比高达74.69%,美股相关产品占比为17.72%,两者合计占比超过92%。
从具体产品来看,头部效应十分明显。最新数据显示,规模超过100亿元的跨境ETF共有22只,其中多只产品规模突破数百亿元。港股相关产品中,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华夏恒生科技ETF、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规模均超过400亿元;美股相关产品中,广发纳斯达克100ETF、博时标普500ETF规模领先,均超过200亿元。
“展望未来,跨境ETF仍具广阔发展空间。”中信建投金工及基金研究首席姚紫薇表示,跨境ETF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核心在于其独特的产品优势契合了当前投资者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首先,海外投资便捷,投资者不需要开通海外账户及换汇,即可通过跨境ETF投资海外证券资产;其次,能更好地分散风险,投资者通过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够降低集中投资于某国或某区域资产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最后,交易效率更高,不同于传统国内股票或权益类ETF,跨境ETF可实现日内T+0交易。
高溢价频现引担忧
在跨境ETF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溢价风险正成为影响投资者利益的主要隐患。所谓ETF溢价,是指ETF二级市场交易价格高于其基金份额参考净值的情况,适度溢价属正常市场现象,但过高溢价往往意味着较大的投资风险,一旦溢价回落,投资者可能面临巨额损失。
以华夏野村日经225ETF(QDII)为例,新华财经数据显示,11月5日以来其溢价率持续走高并维持在5%以上。为提醒投资者警惕风险,华夏基金已密集发布11条相关公告,反复强调高溢价背后的投资隐患。公告称,若基金后续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幅度未有效回落,基金有权采取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盘中临时停牌、延长停牌时间等措施以向市场警示风险。
类似的风险事件早在今年1月就已上演。嘉实基金旗下的嘉实德国DAX ETF(QDII),在1月2日至1月27日的13个交易日内走出极端行情。二级市场价格累计上涨61.27%,换手率频频突破常规水平,1月14日高达231.6%,1月16日为115.18%,1月20日再攀至166.81%。伴随价格与换手率的异动,基金溢价率同步飙升,1月23日折溢率达到51.41%,意味着投资者买入价格远超基金实际净值,风险已高度累积。
同样在今年1月,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东英富时亚太低碳精选ETF(QDII)也出现类似“剧情”。1月8日至1月23日的10个交易日内,该基金二级市场价格上涨36.43%,1月15日换手率更是创下609.57%的纪录。针对其二级市场价格显著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的高溢价情况,南方基金于1月10日发布公告提示风险,明确警示“投资者盲目投资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并于当日开市起至10:30实施临时停牌,10:30复牌后,又在1月14日至2月18日期间多次发布停牌公告。
那么,跨境ETF为何会频频出现高溢价现象?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核心原因在于市场情绪推动与套利机制短期失效的叠加。一方面,当某一海外市场或赛道受到投资者高度关注,市场情绪升温,大量资金涌入相关跨境ETF寻求布局,而ETF的基金份额供给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增加,供需失衡便会推高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形成溢价;另一方面,跨境ETF的套利存在一定特殊性,受申赎效率、换汇流程、海外市场交易时间差异等因素影响,当市场出现极端行情时,套利机制可能无法及时发挥作用,难以快速平抑过高溢价,从而导致溢价现象持续。
需要警惕的是,高溢价行情往往难以持续,最终必然会向基金净值回归,追高买入的投资者往往成为“接盘侠”。以今年1月的南方东英富时亚太低碳精选ETF(QDII)为例,经历了35.9%的溢价率之后,1月27日至2月17日,10个交易日下跌超14%。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何在把握跨境ETF投资机遇的同时规避高溢价风险?业内专家给出建议:首先,应树立理性投资理念,摒弃追涨杀跌的心态,在参与跨境ETF投资前,充分了解基金的投资标的、净值波动情况以及折溢价水平,避免盲目跟风买入;其次,尽量选择在溢价率较低或接近平价时进行交易;最后,除了溢价风险,还需关注汇率波动、海外市场政策变化、流动性风险等。
姚紫薇表示,尽管跨境ETF投资面临溢价、汇率波动等潜在风险,但在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居民财富积累带来全球配置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跨境ETF的投资范围和产品种类有望持续拓展,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总体来看,跨境ETF的快速发展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全球资产配置工具,是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但在市场热潮之下,投资者更需保持清醒,理性看待产品优势与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