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玮、实习生苏磊广州报道
11月10日下午,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内,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跳水男子3米跳板决赛刚刚结束,馆内开设的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窗口前已经挤满了热情的观众。
拎着吉祥物“乐融融”毛绒玩偶走出场馆的观众王女士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赛事)体验感觉到是非常精彩,有反转,然后扣人心弦。(接下来)可能去(深圳)看马术,还想去(珠海)看网球。”
去珠海看网球、到惠州看滑板......十五运会各项赛事的落地让粤港澳大湾区各城的体育热度飙升。南方财经记者发现,也不只是大湾区,今年以来,从贵州的“村超”到江苏的“苏超”,体育赛事已经成了全国不少城市的“出圈密码”。而最近,“东北超”也开始提上日程。
各地为什么盯上体育赛事?在体验消费越来越火爆的当下,这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消费IP。以拿下“冲浪胜地”这一“名片”的海南万宁为例,自2010年首届国际冲浪赛举办以来,万宁已先后承办ISA世界长板冲浪锦标赛等多项高规格冲浪赛事,驱动全市202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2.29亿元,同比增长14.55%。
体育IP越来越值钱,不少城市开始布局。其中,跑出CBA“十一冠王”的广东东莞选择加码“篮球之城”,正在CBD中心规划建设各类篮球运动设施。河南鹤壁则盯上了匹克球这项新兴运动,举办2025鹤壁国际匹克球邀请赛等多项赛事,意在打造“中国匹克球之城”。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提出要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优化城市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动漫、影视、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
随着城市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发生改变,体育消费也成为城市未来发展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赛事的可持续开发
一场体育赛事可以为城市带来什么?
今年初刚举办了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哈尔滨,可以给出一组生动的数据:赛事举办期间,“地标”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哈尔滨“喜迎亚冬会”相关旅游套餐订单量增长超388%,以哈尔滨为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游订单量也实现同比增长157%。
世界级赛事带动下,2024—2025年冰雪季,哈尔滨全市累计接待游客9035.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37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16.6%。
而要让“赛时热”进一步转化为“长期兴”,赛事的可持续开发是一道必答题。
以“足球之城”英国曼彻斯特为例。依托曼联、曼城等知名足球俱乐部,曼彻斯特常年吸引了全球无数球迷前往观赛,并深度开发了球场游览、博物馆、主题酒店、周边零售等完整产业链。2025年,曼彻斯特提出的新特拉福德球场计划,据官方测算建成后每年可带动城市新增游客180万人次,并为英国经济带来73亿英镑的额外收益。
各类体育场馆是体育赛事的核心资产之一。
“硬件方面,体育赛事后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满足赛事需求而建设的大量场馆,在赛后常面临高昂的运营成本与空间激活的挑战。各国也都在探索,核心思路是,从‘为赛而建’转向‘为城而建’,通过灵活设计与功能融合,将赛事遗产转化为长期服务城市的公共资产。”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罗秋菊表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也建议,推动从“场馆遗产”到“城市资产”的转化,各地可以在赛后进一步将体育场馆开放给公众、学校、社团使用,叠加举办演唱会、展览等综合活动,实现商业可持续。另外,可以考虑以场馆群为核心,建设“体育商业综合体”与“体育主题街区”,带动餐饮、住宿、文创、夜经济发展。
在日前举办的第九届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罗建河就表示,作为十五运会开幕式举办地,目前翻新改造完的广东省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已将二层封闭空间改为具有800米环形跑道的开放式空间,赛后将全面向公众开放,打造成全民健身公共空间。
“我们在更新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将场馆建设成‘人民的体育公园’,让男女老少都可以找到自己活动的地方。所以广东省奥林匹克运动中心未来的经营模式是很多样的,包括盈利性和非盈利性活动,能保证可持续性运营,我想这应该是未来各地推进场馆更新可参照的样板。”罗建河说。
更进一步看,赛事留下的并不仅限于场馆等“物质遗产”。
“它更包括管理经验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引导、志愿者精神的传承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这启发我们,在赛事筹办之初,就应预先思考赛事能留下何种长期资产,并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设计和布局,并通过系统性的策划、设计与传播来实现这种目标。”罗秋菊表示。
林江也建议,赛后各城市可聚焦推动从“赛事经济”到“体育产业链”的延展。比如,各地可将举办十五运会积累的场馆、经验与资源用于举办职业联赛、青少年赛事、群众体育活动等,形成常态化体育氛围。同时,利用赛事带动的消费热度,推动运动装备制造、体育培训、康养健身、体育科技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赛事+产业”的循环体系。
借体育IP重塑城市名片
借力赛事IP是城市撬动流量的第一步。而打造更具标识性的城市名片,或许关键还在于结合城市特色,建立与体育项目的强关联性。
罗秋菊亦表示,“英国的曼彻斯特之所以具备这样的赛事遗产的杠杆效应,在于它不仅能吸引人流回归,更与健康生活、体育精神紧密相连,有助于治愈社会内耗、培育良好风气,其意义远超越单纯的娱乐活动。”
其中比经济价值更深层的,罗秋菊认为,就是IP的文化凝聚力。
“一项成功的赛事能成为一个区域形成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强大载体。当人们穿着IP产品、分享赛事故事时,实际上是在传递和认同这种价值观,从而增强了社会的内在凝聚力。”罗秋菊表示。
此前爆火出圈的苏超,就将IP价值发挥到极致。罗秋菊认为,对广东而言,发展体育不必然局限于足球,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避免同质化“内卷”,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比如龙舟等本土特色项目同样具备大众化潜力。
借着十五运会的“东风”,广东已经开始布局。
在上述论坛上,广东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瑛表示,今年广东将持续完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明年将进一步推出广东健身地图,并探索打造广东全省21地市“一城一赛”的赛事精品,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把赛事经济的汛期流量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增量。
各地应如何找准自身的“体育性格”?打造最契合的体育IP?
对此,林江表示,城市体育名片的打造应与本地经济发展特色结合起来,一方面是要形成差异化定位,挖掘出城市特色。
“建议深入调研各地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找出独特的优势。例如沿海城市湛江,拥有亲水基因和海滨风光,可以发展跳水、帆船、冲浪等水上运动。在此过程中,大湾区内部城市体育发展不应是同质化竞争,而应差异化发展,形成互补。”林江表示。
林江认为,各地应推动形成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通过城市品牌建设可以带动长期聚合效应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赛事遗产管理、全民健身活动、体育空间更新,形成城市独有的运动文化符号,同时,依托‘十五运会城市群效应’,共建湾区体育产业联盟、赛事联合体,实现品牌、资源和资本互补。”林江表示。
“体育+”能否为下一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各地正在加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