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中关村,基康技术的研发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对新一代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测试。这些精密传感器,未来将被运往全国多个大型水利工程和跨海大桥,承担起结构安全监测的重任。
“从‘基康仪器’到‘基康技术’,不只是一词之变,而是公司从设备供应商向技术产业化平台的战略升级。”日前,基康技术董事长袁双红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交所上市如同为企业安装了一个“助推器”,让公司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资本助力,缩短创新到市场的距离
2022年,基康技术成功登陆北交所。在袁双红看来,上市带来的远不止是募集到资金。
“最直观的变化是,我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时,‘上市公司’身份增强了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袁双红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在某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自动化安全监测项目招标中,基康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凭借品牌信誉成功胜出。
谈及资本如何助力创新,2024年底的一个紧急订单堪称典范。
“一个工作日的傍晚,我们接到某省公路养护单位的紧急电话。”袁双红回忆道,“对方需要在极短时间内交付数千台高精度锚索测力计和智能数据采集仪,这个订单量和交付周期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上市带来的资金保障、供应链协同能力和产能弹性,让基康技术有了“敢接单的底气”。公司通过增开生产线、优化生产班次、启用智能化设备,最终按时高质量完成交付。
“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从‘小而美’到‘强而稳’的跨越。”袁双红说。
前瞻布局,把握“十五五”新机遇
跨越的背后,是对行业发展脉搏的精准把握。随着“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水网、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目标,安全监测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基康技术的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了已批量应用于多个重大工程的低功耗无线智能测振终端。这些紧凑型设备,正在全国多座跨江跨海大桥上,7×24小时实时监测桥梁结构健康。
“过去的基建重在‘有无’,现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核心在于‘安全、高效、智慧与长效’。”袁双红分析,市场需求正经历从“静态监测”到“动态预警”,从“单点设备”到“系统解决方案”的深刻转变。
技术布局必须走在市场前面。基康技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7.58%。在募集资金支持下,公司开展了“天空地多参数监测系统”“微功耗无线广域网传感技术”等关键研发,推出了多款国产化产品。
这些扎实的技术储备,正在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在核电领域,基康技术的监测产品已从单一的安全壳结构监测,拓展至覆盖全设施的集成化监测系统;在交通领域,公司的机器视觉变形监测系统已在国家重点铁路项目中批量应用;在新能源领域,适配海上高湿高盐环境的监测设备,正随海上风电项目走向深蓝。
从仪器到技术,构建产业新生态
布局的深化,推动着企业身份的重新定义。今年7月,公司名称从“基康仪器”变更为“基康技术”,背后是业务逻辑的深刻变革。
“我们早期确实以仪器销售为主,但现在的业务核心是基于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将传感器监测到的数据通过采集、传输、处理、展示,为客户提供底层感知到数据汇总应用的全链条服务。”袁双红表示,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业务结构上,更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成长逻辑。
他解释道,近年来,伴随技术迭代与市场格局演变,公司成长逻辑已从传统仪器产销为主,逐步转向“技术服务+数据价值挖掘”的复合驱动:不仅延伸出定制化开发、科研任务等技术工作,更重点拓展了包括路桥隧坡轻量化监测、抽水蓄能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等在内的基于感知、物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其核心从设备供应升级为通过数据处理提供决策支持,传统“仪器”之名已难体现当前业务内核。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公司计划在坚守主业基础上,加速前沿技术商业化落地,通过技术融合与服务升级丰富业务生态,推动成长逻辑从单一产品驱动向“技术+服务+生态”多元增长转变。
展望未来,袁双红充满信心:“上市让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坚守长期主义,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技术创新型企业。”
离开基康技术研发中心时,墙上那句“为人类感知自然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及服务”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这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正以技术为舟、资本为帆,驶向更广阔的市场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