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杨洁
“北交所成立四年来,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健和持续发展起到了连接枢纽的关键作用。”在北交所开市四周年之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张晓燕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她表示,北交所的独特价值在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近年来北交所在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特别是赋能科技创新企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张晓燕也指出,北交所亟待突破的瓶颈在于“市场流动性困境”与“制度供给错配”相互交织形成的负向循环,建议“十五五”期间要以引入长期资金和优化制度供给为双轮驱动,进行系统性优化。
聚焦中小企业需求
在张晓燕看来,北交所的核心成效,在于构建了一个将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市场准入直接挂钩的体系,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
“北交所为科创中小企业提供了宝贵且高效的直接融资渠道,缓解其资金瓶颈,支持其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市场拓展,对于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普遍偏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张晓燕表示。
张晓燕指出,新质生产力企业多处于技术攻坚与市场拓展的关键阶段,其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对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存在天然依赖。要做好对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支撑,需要完善从风险投资到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的全链条、接力式服务,提供适配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多元化金融产品。
在她看来,北交所设计的差异化上市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利润为唯一标尺,而是综合考量企业的成长性、研发投入和市场价值等多个维度,更具包容性。此外“小额快速”审核有效回应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对融资效率的迫切需求,显著缩短了企业从申请到上市融资的时间周期,降低了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减少了冗长复杂的融资流程对初创企业的巨大消耗,确保资金及时注入企业,帮助其快速转化成果抢占市场,避免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北交所的制度创新缓解了科创企业在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瓶颈,改善了传统金融评价体系与科创企业成长周期的‘时间错配’和‘价值错配’的问题。”张晓燕说。
在北交所的推动下,北交所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已连续三年实现增长。2024年,北交所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合计超过91亿元,到当年年末累计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接近7000项。
差异化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适配需求。张晓燕强调,“北交所高质量扩容”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监管与制度层面而言,北交所应聚焦专精特新属性,建立相应的多维度上市标准,从源头确保新增上市公司具备创新成色与发展潜力。从上市公司层面而言,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夯实公司治理和提高投资价值。应支持上市公司做精做深,强化关键少数责任,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还应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尊重、回馈投资者的股权文化,鼓励建立明确、稳定的分红政策,使投资者能真正分享企业成长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市场功能与投资者回报的协同提升。”
提升技术赋能水平
张晓燕认为,AI技术正在为赋能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全新路径。一方面,通过生成式AI辅助融资材料准备、技术壁垒分析、投资人智能匹配等显著提升融资效率;另一方面,AI能够以数据信用替代不动产抵押,将企业的经营活动、技术潜力等转化为可量化的资本,破解科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她表示,AI将在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和金融服务三个维度重构科技金融生态。
AI也能助力监管层完善审核与监管逻辑,实现从“基于财报”的传统监管向“基于数据”的智能监管转型。张晓燕表示,北交所可以利用AI建立一套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将其应用于上市审核与持续督导。通过开发AI评估模型,深度挖掘和量化企业的专利质量、技术路线图、订单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为审核部门提供数据化的决策辅助,并在上市后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监管,从而将监管资源更精准地投向价值与风险最集中的领域。
此外,还可以构建一个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动态风险监测与传导预警系统,探索整合工商、司法、舆情乃至供应链等另类数据,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更早地识别出企业潜在的经营异常、法律诉讼及技术迭代风险,并分析其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传导可能性。
张晓燕表示,这将更有利于整个监管与服务体系在“精准化”和“高效能”的方向上持续发力,营造一个既能有效防控风险,又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的良性生态。“期待北交所打造全链条、数字化的服务体系,承接并强化新三板的‘苗圃’和‘土壤’功能;聚焦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关键环节,提供更精准的制度供给与市场对接服务;并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赋能,优化企业价值发现与风险评估模型。”
深化双轮驱动改革
作为一个年轻的市场,北交所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张晓燕表示,“十五五”期间要以引入长期资金和优化制度供给为双轮驱动,进行系统性优化。
在资金端,她建议,推动编制跨市场权威指数并配套开发ETF产品,为机构资金提供低成本、高流动性的配置通道。同时,适时推出北交所指数衍生品,为市场提供必需的风险管理工具。
“目前北交所市场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制约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规模。可考虑适时推出指数期货、ETF期权等衍生品,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张晓燕指出。
在企业端,张晓燕认为,需推行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发行上市及再融资制度。与沪深主板服务成熟企业、科创板聚焦“硬科技”的特性相比,北交所的定位一直聚焦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优化分层准入机制,深化两者联动机制等,实现企业从基础层到创新层再到北交所的“可预期、可测算”的渐进式成长。
“在制度型对接、强化北交所与新三板的联动机制,推动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互联互通等方面,都可以进一步优化改革。”张晓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