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难遇,养老保险要涨价了”“明年养老保险要涨价,年底前赶紧购买”“养老险‘低价窗口’倒计时,这是最后的‘上车’机会”……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保险营销圈关于保险涨价的宣传越来越多。
之所以出现上述营销行为,与中国精算师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下称“新生命表”)密切相关。由于新生命表相比旧生命表的预期寿命延长,意味着养老年金险等产品购买者领取资金的预期时间更长,保险公司可能会对相关产品涨价。
业内人士认为,新生命表对不同产品的价格影响不一,例如定期寿险等产品可能会因为死亡率下降导致保费下降,消费者切不可为了规避未来部分产品价格上涨而盲目购买保险,应该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权衡保险保障需求和价格因素。
代理人迎来客户咨询热潮
“最新的生命表出来后,我们没有刻意宣传对产品的影响,但确实有不少客户看到保费将上涨的消息前来咨询。”一家寿险公司上海的代理人告诉上证报记者,最近他的团队迎来了一波客户咨询热潮。
上述代理人口中的生命表正是10月底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新生命表编制采集了行业近10年全量保单数据,能够客观科学反映行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保险人群生存和死亡概率。
生命表又称为死亡表或寿命表,主要用于描述某人口群体死亡规律的概率分布。由于寿险与人的健康和寿命息息相关,因此生命表被广泛用于寿险产品定价、风险管理、内含价值估算等各个方面。
据记者了解,寿险产品的开发、定价主要受预定利率、预定发生率、预定费用率三大因素影响。其中,对预定死亡率的判断,生命表就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
“新生命表出台后,部分营销员夸大‘涨价’现象,实则是利用信息差制造紧迫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新生命表的预期寿命延长,以生存责任为主的产品,如年金险、养老险等产品费率上升概率增加。
不同产品保费有涨有跌
新生命表将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目前距离正式实施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成了保险营销员的销售窗口期,这背后逻辑是产品定价调整将导致现有产品停售。回顾历史来看,每一轮产品停售、价格调涨,都会引发消费者的抢购。
不过,新生命表实施后对不同产品的价格影响不一,消费者应该理性区分新生命表的影响。
“新生命表最大的变化就是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龙格说,新生命表预期寿命延长,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约10岁;整体死亡率较前套生命表平均下降20%左右(男性约22%、女性约19%),少儿段死亡率改善最快,经济欠发达地区死亡率显著降低。
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告诉上证报记者,新生命表生效后,对不同类型保险产品的定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人均寿命延长会使得养老年金险和健康险产品涨价;但同时相应的死亡风险会降低,以身故为风险的产品定价会降低,因此定期寿险和定额终身寿险的产品定价可能会降价;而对于分红险而言,则不太受新生命表的影响,定价可能没有明显变化。
新生命表对不同产品的价格影响幅度有多大?龙格分析称,预计定期寿险产品保费可能下降约15%至20%;养老年金险预计上涨约5%至10%,不过养老年金险价格设计涉及领取时间、身故责任、保证领取期限、领取比例等因素,不同公司、不同产品的价格差异较大,需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根据自身需求咨询营销人员。
消费者须理性购买保险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新生命表正式实施之前,应该如何做好保险购买规划?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新生命表对保费的影响,价格不应该成为购买保险的唯一考虑因素,应该重点关注风险保障、养老保障是否与自己的需求相匹配。
在龙格看来,消费者应该优先评估自身需求,若有养老规划或健康保障缺口,可趁窗口期对比产品进行购买;但勿因“涨价”仓促决策,需综合考虑利率、公司服务等因素。新生命表发布前的现有保单不受影响,消费者理性配置保险很重要。
周瑾认为,从这次新生命表发布后的市场反应来看,总体上还是比较理性,消费者对于可能涨价的养老年金险等产品,会有“缴纳增加同时未来返还领取也增加”的感觉,因此并未产生明显的购买冲动。此外,当前保险公司为了应对利率下行,普遍转型力推分红险产品,而分红险产品几乎不受新生命表的影响,这也是市场整体相对平稳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