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开市四周年。作为党中央部署设立的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四年来北交所坚守“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初心使命,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市场规模、服务效能、生态质量同步跃升,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践行普惠金融的核心载体。
920代码“焕新”身份,282家上市公司齐聚一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过一半,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超过八成,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约50%,累计分红近200亿元……一组组亮眼数据,见证着北交所四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一个个成长故事,彰显着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制度温度。站在面向“十五五”的新起点,北交所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完善的机制、更优质的服务,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培育创新军团夯实发展根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近年来北交所在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特别是赋能科技创新企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健和持续发展起到了连接枢纽的关键作用。
四年来,北交所始终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核心需求,通过差异化制度设计,推动优质企业加速聚集,形成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的发展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筑牢根基。
——市场规模稳步扩容,企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282家,较开市初期实现稳步增长。“小巨人”军团持续壮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一半。截至目前,2025年北交所新上市的20家企业中,15家为“小巨人”企业,凭借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这些公司上市后股价表现亮眼,受到市场认可。
——融资功能精准发力,支持实体成效显著。北交所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生态,努力打造中介愿意做、投资者愿意投、政府愿意支持的良好局面。282家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累计融资超600亿元,平均每家融资约2亿元,既满足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又体现了合理定价、适度融资的普惠金融理念。中介机构加大中小企业服务力度,形成了一批专注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券商,已有60余家证券公司在北交所开展上市保荐业务;耐心资本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目前北交所九成上市公司获得过创投机构投资。
——创新动能加速转化,业绩韧性不断彰显。北交所上市公司深耕细分领域,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凸显业绩韧性。截至10月30日,完成三季报披露的279家北交所公司平均营业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5.99%;平均净利润3298.57万元,盈利面达82.44%,略高于上半年,169家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3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展现出稳健的经营韧性。
专注于算力运营服务的并行科技,2023年在北交所上市,恰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时代浪潮,公司2024年业绩扭亏为盈,并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2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8.80%。公司董事长陈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市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银行授信额度的大幅提升,我们深刻感受到北交所对中小企业的培育与支持,也为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登陆北交所以来,公司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一诺威总经理李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市公司的身份,是一种信誉背书,让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公司将严守合规底线,珍视上市公司平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做深做精聚氨酯业务,培育发展新动能。
优化市场功能推动两端协同
四年来,北交所聚焦“投融资两端协同”,持续优化完善市场功能体系建设,通过融资精准滴灌、交易生态优化、投资者保护加码,市场运行保持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股债联动格局成型,服务创新功能增强。在推进股权融资的同时,北交所不断丰富债权融资品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已形成公司债、企业债、科创债和绿色债等10个信用债专项品种。政府债方面,率先实现交易所市场国债发行业务,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服务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信用债方面,落地全国首单中小微企业支持可续期公募公司债券等特色品种,强化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功能。
——交易生态持续优化,市场活力显著提升。中小企业规模小、股价波动大,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北交所密切跟踪内外部市场环境,加强重点股票、重点投资者监测,保障市场安全稳定运行。2025年以来,北证50指数累计涨幅约50%,市场流动性、估值水平显著提升,彰显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增强了市场信心,吸引力日益增强。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数量稳步增长,总数近950万户,公募基金、创投基金、QFII等积极参与,生态持续向好,今年上半年北交所日均成交额近300亿元。
——严监严管护航发展,投资者保护落地见效。北交所树牢“大投保”理念,把投资者保护贯穿于严监严管全流程各方面。严厉打击防范财务造假,坚持从一开始就严起来,严把上市准入关,强化日常监管,对存在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违规的公司,从严打击、顶格处罚,同时积极探索应用先行赔付等机制安排,及时弥补中小股东投资损失。推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持续完善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上市公司走访培训,完善股份减持前端控制手段,推动中小企业提升规范运行水平。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回报投资者,开市以来九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实施分红,累计分红198.60亿元,16家公司的分红金额已超过上市募集资金总额。
深化改革赋能擘画长远蓝图
北交所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培育未来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缩影。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北交所深化改革的实施路径。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司一级巡视员商庆军日前在2025金融街论坛北交所平行论坛上指出,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交所和新三板需要持续深入研究此类企业的特点、发展规律和资本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制度机制和产品服务的适配性。
一方面,完善北交所发行上市机制,用好第四套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优化创新属性披露要求,既有力支持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又有效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补链稳链强链。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三板“苗圃”作用,优化准入制度,完善分层安排,激发市场活力,突出培育、规范、服务功能,提升挂牌公司质量。
与此同时,要继续深化多层次市场间的协同,加强制度型对接,进一步强化北交所与新三板“层层递进、上下联动、头部反哺、底层助推”的发展格局,促进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互联互通,为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便捷、无缝的接力式资本市场服务。
北交所董事长鲁颂宾表示,北交所将聚焦“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统筹各层次市场建设,落实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力度。要更好发挥北交所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持续研究优化北交所上市标准体系,提升上市审核制度的适应性和精准性,不断完善并购重组制度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核心科技领域聚集,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张晓燕期待,“十五五”期间北交所能够以引入长期资金和优化制度供给为双轮驱动,进行系统性优化。在资金端,为机构资金提供低成本、高流动性的配置通道;在企业端,推行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发行上市及再融资制度,打通资金与制度两个关键环节。
鲁颂宾透露,北交所将进一步优化产品制度供给。持续推进北交所指数体系建设,加快推出北证50ETF,研究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不断提升投资交易便捷性。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专家余伟认为,北证50ETF一旦推出,能为北交所市场带来稳定的被动投资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改善投资者结构,并显著提升市场活力,而这也将进一步吸引更多优质中小企业来北交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