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邮轮旅游规模迎来大幅增长,尤其是核心市场上海,前三季度同比增长45%,达到75.5万人,超过去年全年水平。然而,横向看国际,纵向看长期,中国邮轮市场处于恢复性阶段的底色没有改变,产业生态体系需要深层次建设需求愈发强烈。参考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和国产大型邮轮的实践,唯有原创邮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市场促进和产业带动作用,是中国邮轮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原创邮轮的核心是本土需求
判断一艘邮轮是不是原创邮轮,核心就在于看有没有适配好中国消费者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有没有很好地融入中国文化。长期以来,邮轮被视为一种舶来品,这与其资本背景、建造地点和运营企业无关,本质上就是因为其船型和产品中一脉相承的欧美需求和欧美文化。
过去十几年,中国邮轮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普遍认为,中国邮轮产业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贯通,对这一判断的正确理解需从两个方面展开:
在价值链、制造链这条明线上,确实做到了贯通。依托首艘国产大型邮轮,中国邮轮产业不仅具备了设计研发能力,也建立了邮轮生产线,调动了全球配套资源,并成功实现了交付运营,验证了从制造到运营这条路在中国是可行的,这是2018年以来取得的最大成绩,但本质上还称不上原创。
在创新链这条暗线上,产业仍处于补链阶段。最核心的表现就是中国邮轮产业至今还没有催生一艘原创邮轮,也就是说运营端积累的经验、问题和数据,未能转化为驱动后端研发制造的生产要素,从运营到制造的创新暗线,迟迟没有打通,至少是没有得到验证。
因此,从战略上来讲,发展原创邮轮是当前阶段中国邮轮产业的责任和使命。
二、原创邮轮是增加有效供给的最有效方式
2024年以来,业界对中国邮轮产业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充满期待,但深层次剖析支撑邮轮产业发展的要素后再看,需求端、供给端和政策端三个“基本面”并没有结构性的变化。
在需求端,要看邮轮人口基数。邮轮人口要看收入水平、邮轮文化、出行证照三个要素。从收入层面看,我们已经达到了这个邮轮旅游的收入门槛,但短期来看,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尽管经济在持续回升,消费仍需要进一步提振。中国邮轮文化根基薄弱,2023年起开始重塑,爱达·魔都号作为“大国重器”发挥了巨大作用,还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部的“文旅好品牌”创新案例。在出行证照方面,中国有效个人护照的持有量是1.6亿张,对比2019年没有增长。综合三个因素,中国的人口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
在供给端,要看邮轮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就是真正吸引消费者的好航线、好娱乐、好服务。2019年,国际邮轮公司主导中国市场,布局大船、新船,从中国母港出发的邮轮总运力达到4.7万人。2025年,中国市场呈现出中资为主的局面,国际邮轮公司的部署数量和部署周期下降,那些“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邮轮”也转移到其他市场,总运力下降到2.7万人。
在政策端,要看和国际接轨的程度。欧美在现代邮轮产业的探索超过50年,在航线审批、金融保障服务、安全监督、出入境管理、娱乐项目、人才培养、品牌营销、基础科研等方面的管理和规划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对比来看,最近两年,中国政府在外国人来华、港口补给、促进邮轮消费等方面也出台了很多新政策,破除了诸多阻碍。但比照欧美,我国的邮轮政策建构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具有牵引性的政策领域还要继续发力,为产业上下游充分赋能。
在需求端、供给端、政策端没有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理解中国邮轮市场2025年的市场增长呢?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从短期来看,国际市场2023年就已经完全恢复,中国仍在恢复期。2022年欧美邮轮市场就迎来了全面恢复,迅速增长到2040万人。2023年完全恢复,突破3000万人大关,超过了2019年水平。2024年更是进一步增长到3460万人,根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的预测,2025年预计还将增加8%~9%。相比之下,中国邮轮市场2024年恢复到101万人,不到2019年一半,尽管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大幅增长,但全年最多恢复至2019年的70%。
二是从长期来看,国际邮轮市场进入长期稳定增长阶段,中国仍处在探索期。从2004的1510万人到2024年的3460万人,20年间,全球邮轮市场的年增长率稳定保持在5%左右,CLIA预测预计未来几年依然如此。中国市场从2006年开始起步,2012年到2017年快速增长,从66万人发展到496万人,达到峰值,随后就开始下降,到2019年下降到207万。相比于全球市场的稳定增长,中国市场的波动性说明了产业发展的不完备和市场支撑要素的不稳定。
所以,宏观来看,2023年至2025年中国市场的增长是恢复性的,但恢复的速度与欧美存在差距,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还未走出探索阶段,持续的增长存在“隐形的天花板”,要突破天花板,还是要从三大支撑性因素入手。
长期来看,在三大因素当中,有效供给是决定性、牵引性的主动因素,人口基数和政策体系是支撑性的从动因素。50年来,欧美邮轮公司不断地推出原创邮轮,带动塑造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浓厚的邮轮文化和成熟的政策体系。增加有效供给的手段有两个维度,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产品和服务的维度。在运营初期,产品优化、航线优化、管理优化都能够带来市场增益,这也是复航三年来,中国邮轮市场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但是随着优化的力度不断加大,运力上限和船型上限的天花板也逐渐显现,邮轮公司不可能提供超越总运力的船票,也不可能提供超越船型平台的产品和服务。此时,增加有效供给就必须依靠投入新船。
二是新船投入维度中,国际邮轮公司方面,其增加在中国的船队部署,不仅能快速提升有效供给,还能驱动中资邮轮公司加速进步,实现双赢,就像特斯拉超级工厂之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发挥“鲶鱼效应”。但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也让国际邮轮公司在加大在华资源投入上存在忧虑。
三是新船投入维度中,增加中国原创邮轮投入方面,原创邮轮基于本土的运营数据和运营管理,能最大化地满足中国乘客的需求,呈现中国文化,提高管理效率,是增加有效供给的最直接手段。从产业带动方面看,无论国内外,邮轮作为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的平台,通过邮轮研发、研制、交付的持续报道,能够起到很好的文化培育和市场营销作用。大国重器的投入使用也是引导政策创新的重要途径,国产大型邮轮工程(爱达·魔都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原创邮轮的开发路径
从国际惯例来看,一艘原创邮轮的开发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需求整合与船型开发阶段。
第二步是设计、建造、交付阶段。
第三步是运营维保、改造与持续服务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至关重要,是顶层策划阶段,决定了邮轮定位、风格、产品内容、造价和后期运营的管理流程。这是邮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们最缺乏的能力。中国邮轮产业创意链未打通,就是指已经形成的能力没有机会在这一阶段得到验证。
高效协同的体制机制是这一阶段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首先是组建一个运营公司和设计公司组成的多学科联合团队,基于成熟的产品开发的方法和工具,充分调动国内外的设计资源,完成市场调研、需求整合、产品规划、品牌校验等工作,形成原创邮轮的合同设计,也就是欧美邮轮产业话语体系中“定义邮轮”(ship definition)的关键环节,能够为后续深化设计、建造、配套、调试,乃至于交付、运营、维保建立完整的规划。
要建设原创邮轮,同步还要开展大量的配套能力建设。邮轮产业之所以叫“黄金产业”,就是因为它强大的带动能力。运营、研制、供应链等主干业务的良好运转,需要十大类配套能力的支撑,包括对基础技术的研究、金融、各种外包服务、品牌和专利保护、交通运输、销售售后、绿色环保、检测检验、数字赋能和软件开发等,他们组成了邮轮产业的“根系”。欧美邮轮产业的快速恢复和长期稳定增长,与其有扎实、深厚的“根系”有很大的关系,相比之下,中国邮轮产业才刚刚起步。
四、开发原创邮轮的建议
中国邮轮产业的发展以邮轮运营为龙头、设计建造为动力、供应链为支撑、政策体系为保障,“四轮驱动”模式至今未变。在原创邮轮这里,这个理念就有了更加具体的诠释:
新船订单是原创邮轮的起点和原动力,没有订单,原创邮轮的开发就会停留在构想层面,无法真正落地。以中国港口为邮轮母港的邮轮公司加快投资布局,拿下“首艘中国原创邮轮”的桂冠,树立品牌形象,也助力中国邮轮产业突破初创期。
国际合作是邮轮开发的标准模式,“原创邮轮≠中国邮轮”,一艘原创邮轮的前期设计应由一个团队主导,十几家单位共同完成,包括艺术设计、信息化规划、商业策划、产品规划、供应链规划等,也唯有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确保原创邮轮保持技术先进性。
供应链体系要坚持“以我为主,全球合作”,以我为主的中国设计团队掌握供应链的主导权,中国供应链和全球供应链共同竞争,统筹考虑技术、安全和成本因素,为原创邮轮提供配套服务。
政策支持就是要为原创邮轮落地破除障碍,为原创邮轮保驾护航,包括破解船型开发阶段的产品、航线限制问题,提供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支持,解决融资难、订单难落地的问题,在保驾护航的同时也推动政策体系的完善。
经过首批两艘国产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和运营,形成了以华夏邮轮和中船邮轮为代表的运营龙头、以中船邮轮为代表的研发设计核心、以外高桥为代表的建造能力,以及国际国内一体的供应链能力,完全有能力推动原创邮轮的开发工作,为中国邮轮产业开创新的纪元。
(本文作者杨国兵系中国旅游车船协会邮轮游船游艇分会会长、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