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在国际投资者大会上以“价值引领、开放赋能”为主题,共商“十五五”时期发展机遇。同时发布《资本市场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倡议》,倡导“三投资”理念,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邱勇还颇有针对性地指出,坚决防止市场大起大落,急涨急跌。
对股市来说,涨跌是常态,但大起大落,急涨急跌绝不是常态。作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理应是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监管部门可以不关心短期市场涨跌,但理应倡导并践行正确的投资理念,努力建设良好的市场生态,让市场参与者大多数人都能获益。
问题是,A股市场离“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还有相当距离,在倡导并实践“三投资”理念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什么中国股市运行30多年来,尚未做到“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呢?在笔者看来,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方面,相当一部分公司往往是“一股独大”。尽管我国证券法规定,公众股占比25%即可上市,总股本4亿元以上的公众股占比甚至仅10%。但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你一股独大,别的股东还有什么话语权?这是公司治理结构经常出问题的重要原因。A股经过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后,本来以为全流通了,谁知“大小非”之后又来了“大小限”,老公司减持完了以后又有新公司,原始股、低价股的冲击永远没个完。
中国上市公司为什么会有“一股独大”?早期是因为国企上市必须保持国资的控股权,而民企则大多是家族控股企业。近年来,随着高科技上市企业越来越多,不少企业在上市前还经过多轮融资,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因此,至少对创业板和科创板企业,有关部门应该严控“一股独大”。
上市公司本是股权相对分散的公众公司。以美国股市为例,在前100家上市公司里面,第一大股东占比最大的是特斯拉,马斯克也就占23%股份。另一个是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占比11%多一点。扎克伯格占比13%至14%。除此之外,多是一些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持股比例5%都不到。所以,国际上的股市没有“大小非减持”一说。
中国股市已经三十多岁了,希望从上交所的科创板开始,严格限制“一股独大”。
在投资者回报方面,A股上市公司偏好分红,不注重回购。
2024年A股分红金额2.67万亿元,这当然值得肯定;回购金额2348.21亿元,不足分红的1/10。相比之下,2003年至2024年,美股年回购金额从1273亿美元增至7952亿美元,年分红金额从1000亿美元增至5800亿美元,回购超过分红。2025年美股“七姐妹”总回购金额超1.1万亿美元,成为支撑牛市的重要因素。
美股之所以偏好回购,是因为可以减少流通股数量,提高每股收益,同时传递“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吸引资金流入。而A股之所以偏好分红,有分析认为,分红对大股东更有利,他们能直接获取收益(分红金额至少有2/3进入大股东口袋);而回购注销虽能提升股价,但对大股东无直接利益。
如今,一批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出奇地高,能否让这些国企央企带头较大规模地回购股份?如能如此,将会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A股市场应严格退市制度,重罚造假行为。
近年来,A股市场在退市制度方面虽有进步,但还远远不够。2024年是退市最多的一年,也就52家,而IPO达100余家。今年截至10月,共退市18家(其中强制退市13家,主动退市5家),同期IPO上市约70家。
2014年至2023年,美国股市累计退市4553家,同期新增4045家,净减少508家。
A股的上市公司已达5000多家,理应按照成熟股市的做法,退市公司和新上市公司基本相当。只有严格退市才能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同时严惩造假企业,完善民事赔偿制度,扩大证券公益诉讼适用范围,简化诉讼程序,让遭受损失的投资人获得正当的权益赔偿。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十五五”时期,要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拉动的前提是提高国民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只有真正践行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努力创造长期主义、理性判断的市场生态,相信“十五五”时期,亿万中小投资者的收入水平才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