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比赛刚刚过去,港珠澳大桥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今天(11月15日)零时起,“粤车南下”政策正式实施。今后,获准的广东私家车车主可以驾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香港口岸自动化停车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用体育竞技这种“世界语言”的方式串联起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比赛,到“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粤车南下”相继落地,大湾区为何频频以大桥为媒,开展突破创新,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
港珠澳大桥恰是大湾区融合最好的“试验场”。自2018年开通以来,一桥联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就成为观察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成果的最新、最佳窗口。要知道,实现开车上桥往返粤港澳,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粤港澳三地边检、海关部门如何在不同制度、不同规则之下高效查验?车辆进入市区后如何管理?哪怕是一台车如何实现“跨境保险”?都曾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粤港澳三地以大桥为“试验场”,在探索中突破,在突破中继续合作,逐一解决了上述难题。
六次“无感通关”,背后是“一国两制”下,三种法律制度的创新融合。
“在‘两车北上’的基础上,我们做了进一步的优化调整,让‘粤车南下’内地车辆和司机均实现了免予边检现场备案采集的便利。”在“粤车南下”现场,珠海边检总站边防检查处处长何才根披露了伴随新政实施,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措施依然在不断“上新”,粤港澳在大桥上融合的脚步远没有停止。
跨境自驾、骑行绝非只有象征意义,背后更有旺盛的需求推动。“在通关时也能够看到澳门和香港市民的热情,打心里感到激动和高兴。”在完成全运会首次跨境比赛之后,获得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冠军的刘志城对港澳市民的欢呼助威印象深刻。
欢呼声中,既有大湾区对全运会参赛选手的加油祝福,更有粤港澳三地群众对湾区融合的真诚呼声。
大桥开通7年来,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三地的旅客超9340万人次,车辆累计1950万辆次,客流、车流年均增长量分别超过16%和45%。尤其近年“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单日车流量最高达到2.8万辆次,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选择驾车“北上”跨境消费、旅游、工作,节假日港澳车流繁忙已经渐成常态。
同样在今天,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马拉松赛事成功举行,赛事连接深圳与香港两地赛道。随着越来越便捷的通关条件相继落地,用脚步、用骑行、用自驾……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解锁”多样登桥方式,亲眼见证历史的过程中,见伶仃洋海天之阔,更见湾区发展空间之大。
以大桥为载体,粤港澳三地不断降低大桥的“使用门槛”,背后是粤港澳三地不断破壁、相向而行的“向心力”。把未来融在路上,无须多言,滚滚车流就是历史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