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E机构对国际消费品牌的并购正不断掀起高潮。
近日,市场消息称,瑞幸咖啡最大股东大钲资本在评估是否竞购英国咖啡连锁品牌Costa咖啡,相关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不清楚大钲资本是自行投标还是通过瑞幸竞购。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大钲资本确实在跟进Costa咖啡收购案。Costa咖啡在全球市场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国际门店,如果大钲资本顺利拿下Costa咖啡,无疑将与正在布局出海业务的瑞幸咖啡形成协同效应,这将对全球咖啡市场竞争格局带来重要影响。
大钲资本竞购Costa并非个案。此前有消息称,红杉中国有意收购意大利奢侈运动鞋品牌Golden Goose,目前,这笔交易也进入了深度谈判阶段。
同时记者注意到,近日,多起中国PE机构对国际消费品牌中国业务的并购已经落地实现,并且在市场中引起较大轰动:
11月10日,中国资产管理机构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CPE源峰将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的股权;一周之前,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
无论是整体收购国际消费品牌还是拿下其中国业务的控制权,可以看出,中国顶尖PE正在更加熟练地驾驭并购投资的高阶玩法,一个中国PE身影活跃的消费产业整合新周期正在开启。
瑞幸背后关键先生抄底Costa咖啡
大钲资本由前华平投资集团亚太区总裁黎辉创办,目前的管理资产规模约70亿美元,专注于中国医疗健康、硬科技、消费升级和企业服务领域内的投资机会。
大钲资本在消费领域最让人熟知的是对瑞幸咖啡的投资,机构从2018年开始投资瑞幸咖啡。2020年,瑞幸咖啡曝出财务造假危机后,大钲资本主导了瑞幸的破产重组和管理层换血,成为让瑞幸咖啡起死回生的关键角色。
目前,瑞幸咖啡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数据显示,瑞幸全球门店总数已达到2.62万家(截至第二季度末),其中国内市场2.61万家(含16903家自营门店、9214家合作门店)。而大钲资本仍然是瑞幸咖啡的最大股东,持有瑞幸咖啡31.3%的股份和53.6%的投票权,大钲资本董事长黎辉还于今年4月正式出任瑞幸董事长一职。
在对瑞幸咖啡的投资中,大钲资本形成了傲人战绩,这也让其更加确信咖啡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今年7月,在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过程中,曾有消息称大钲资本有意参与,但博裕资本成为最终的买家。
与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不同的是,此次出售的Costa咖啡,核心优势在于国际业务方面。数据显示,Costa咖啡的全球总店量达4000家,其中大多数位于英国。窄门数据显示,Costa咖啡在中国的门店约有341家。
如果大钲资本顺利拿下Costa咖啡,将与瑞幸咖啡形成协同效应。一方面,瑞幸咖啡在数字化等多方面积累的优势和经验,有助于帮助Costa咖啡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Costa咖啡的国际市场资源和品牌影响力,有助于瑞幸咖啡打开国际市场。
“对大钲资本来说,同时控股Costa咖啡、瑞幸咖啡,将形成1+1>2的效应。同时,Costa咖啡的估值确实处于相对低谷,有望实现不错的财务回报。”一位消费投资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
据市场消息,此次的潜在报价可能使Costa咖啡的估值约为10亿英镑。而在2018年,可口可乐公司以39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Costa咖啡。虽然说近几年由于市场激烈竞争、运营管理等多方因素的影响,Costa咖啡的业绩处于下滑阶段,但10亿英镑的估值可以说是极具性价比。
消费并购窗口期来临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增长和资本市场的退出均面临新挑战。面对不确定性加剧的现状,投资机构、创业公司不断调整预期和实现回报的方式。这促使大家开始认真看待和理解,并购对企业增长及股权投资的重要意义。
从买方视角来看,消费资产被PE机构看好的原因在于,消费是众多行业中稳健性强、确定性高的一条赛道。纵观全球,消费百年品牌比比皆是,资产适合长期持有和发展。同时,不少消费品牌现金流好、长期盈利,分红预期可期。就同业竞争来说,消费资产在品牌价值、供应链等方面也有着明确的竞争壁垒。以上种种特性,让消费资产成为买方眼中的香饽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消费品牌出售中国业务,成为今年市场关注的热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了已经靴子落地的星巴克中国、汉堡王中国收购交易,还有迪卡侬、哈根达斯等国际品牌也在谋划出售中国业务。
大钲资本董事总经理陈伟豪此前在一场公开论坛上曾指出,国际品牌出售中国业务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品牌发展带来竞争压力。比如,中国品牌通过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可以带来成本的大量节省。对体量较大的国际品牌来说,可能数字化变革的步伐并没有那么快。
第二,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在不断进阶,已经成为能够管理全球化企业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全球化的品牌出售整个中国业务,或者成为中国业务的小股东,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从买家角度来说,这些消费者心中家喻户晓的国际品牌,是具有核心价值的,这也是参与交易的主要动力。但整个并购交易的完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买家不仅仅是纯财务投资人,而是深度参与到业务经营中。
“2023年的时候,很多观点认为,国际品牌剥离中国资产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到今年,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企业开始行动起来。虽然很多还没有看到最后的结果,但可以说是雷声越来越响,已经开始下起小雨,这已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安宏资本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主管李晰安曾分析指出。
有些国际品牌在中国经营业务时,存在决策链条长、组织架构复杂与成本控制等问题。对中国市场的一级投资人来说,将资产收购过来,加强本地化经营,将是很好的机会。
“但整个并购完成是富有挑战的,投资人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找适合自身资源赋能的资产,而不是盲目去参与资产的并购。”李晰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