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5 19:08:01 股吧网页版
从 “刺激” 到 “适配”:消费与供给双向奔赴
来源: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田柳北京报道

  11月14日,国常会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促进消费、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会议强调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增强供需适配性,正是抓住了促消费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从《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城市商业提质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政策正在逐步打通消费领域的堵点难点。

  政策思路转变:从单一刺激到系统适配

  消费提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与以往政策相比,当前促进消费的政策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

  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通过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这也反映出消费政策思路的转变:既关注供给侧的质量提升,也注重需求侧的潜力释放。

  今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正式发布,主要体现在供需两端综合发力、统筹促消费和惠民生、强化消费政策协同等这三方面。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分析,此前的消费政策大多从供给侧入手,强调以供给引领创造需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在需求侧加大政策力度,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努力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

  今年以来,多地政府已经着手提高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结合当地实际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案。

  江苏省出台《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若干措施》,从消费供给提质、消费秩序优化、增强消费信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增强优质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引领和提振消费需求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智能终端、体育用品、绿色食品、新型装备等领域培育一批消费名品和龙头企业,助力建设成渝地区世界级特色消费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国优质消费品供给高地。

  “短期刺激”转向“长期循环”。一方面在不同的消费方向动态调整促消费方法;另一方面也在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注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滋润消费市场

  会议提出,要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是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通知,遴选50个左右地市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主要支持试点城市在三个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健全首发经济服务体系,支持打造一批首发中心、首发经济集聚区;创新多元化服务消费场景,支持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打造商旅文体健融合消费新场景;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联名。

  近几年,消费惠民政策也逐渐摒弃了“一刀切”的补贴方式,而是通过精准画像、分类施策,实现了政策效能的最大化。这种“滴灌式”的精准普惠,不仅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还能有效撬动民间消费热情,形成“小投入、大杠杆”的效应。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曾公开表示,各地因地制宜设计方案,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新场景新业态聚焦“体验式”消费也迎来大跨步升级。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引入小黄人IP打造沉浸式主题活动,暑期核心商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两位数,实现“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消费环境优化侧重“数字化”治理,浙江“消保在线”平台实现消费纠纷线上调解成功率超85%;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一年来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1亿元。这些实践共同推动消费市场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达成双向奔赴:消费与供给的良性闭环

  消费者追求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企业就必须升级生产,用优质产品反哺消费市场,形成“消费牵引供给、供给创造消费”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让经济发展更有韧性,不会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就轻易受影响。

  会议明确,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要。

  产业升级让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柔性制造、AI赋能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企业能赚钱就能投入更多资金持续创新。绿色标准的推行让资源利用更高效,循环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发展的环境代价,让经济发展既能速度快,又能走得远。

  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既是对消费规律的精准把握,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随着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动态平衡的格局不断巩固,消费市场的活力将持续迸发,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转化为生动现实,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底气。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