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推迟返程的“神二十”(即神舟二十号)乘组平安归来。

11月14日,载着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图片来源:新华社发(汪江波摄)
这次“回家”不太一般,三位航天员并未搭乘“老伙计”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而是乘坐刚到太空不久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此前,一则神舟二十号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的消息为返回任务添加变数。这次看似平静的换乘背后,暗含着一场迅速、周全的太空救援。
神舟二十号出了什么事儿?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消息,在拍照判读、设计复核、仿真分析和风洞试验的基础上,经综合评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最大可能是受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国际航天专家雨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飞船舷窗分为三层,最外一层是防热玻璃,内两层玻璃则用于承压。他分析说,当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时,最佳情况是毫无影响,其次是仅最外层防热玻璃损坏,但也不能排除飞船返回时,因防热层损坏,高温等离子体进而烧穿内两层玻璃导致舱体泄压的情况。
雨广进一步分析说,这会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高温气体涌入舱内,可能造成未知破坏;二是飞船气动外形被破坏,可能导致再入姿态和轨迹失控。
雨广又以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为例说道,由于哥伦比亚号升空时,一块脱落的泡沫塑料撞击损坏了隔热瓦,导致航天飞机在返回时最终解体。
此次事件更为特殊之处在于,问题发生在乘组轮换期间。雨广表示,这期间,空间站后向对接口停靠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前向对接口为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而神舟二十号飞船位于节点舱下方,空间站已没有对接位置留给应急飞船。
据雨广分析,我们之后的选择是这样产生的:在空间站未出现极端危险时,不冒险使用有潜在风险的飞船;同时,让已经在轨驻留204天的神舟二十号乘组搭乘没有问题的新飞船返回;再用最快时间组织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作为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返回时的正式“座驾”。

10月31日晚,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支撑上述决策逻辑的是中国航天“滚动备份”模式。据报道,中国空间站任务阶段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即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在发射场待命,通过在轨停靠飞船和发射场待命飞船共同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待命状态的飞船就能及时实施应急救援发射,实现太空救援。
雨广表示,“滚动备份”模式将后续任务资源前置,既满足应急需求,又避免资源闲置。“这种滚动备份模式虽然要多花一些钱,但成本低于再单独准备一艘救援飞船。”雨广还说道,神舟二十二号原本计划半年后发射,现在提前发射了,后续则需尽快准备神舟二十三号飞船补位。
另一方面,此次裂纹疑因微小空间碎片撞击,折射出近地轨道开发中的共性风险。随着全球商业航天与低轨卫星“星座”的发展,空间碎片问题日益严峻。
如何防范空间碎片威胁?雨广坦言,处理空间碎片的实际操作成本较高,对于10厘米以上的较大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而面对难以预警的微小碎片,主要是通过加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提升抗击碎片撞击的能力。
在各种应对方案中,雨广更看好激光清除技术的前景。该技术的大致流程为:以激光照射到碎片表面,使其材料部分汽化,产生微弱的气体喷射反作用力,从而降低碎片的轨道高度;通过日积月累的作用,可以显著缩短碎片在轨寿命,进而降低碰撞概率。这种方式不消耗推进剂,而是使用太阳能板产生的电力,尽管主要适用于较小尺寸的碎片,但目前来看是最好的方式。
(应受访者要求,雨广为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