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车险市场正发生深层次变革。近年来,非车险业务快速发展,在财产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占比快速提升。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非车险保费收入6878亿元,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已占一半。
不过,长期以来,非车险市场存在非理性竞争,部分险种(如责任险和企财险)承保亏损问题突出,部分财险公司虚列费用、变相降费等方式突破备案费率,被指“脱离保险定价的大数法则”,不少财险公司承保亏损。
随着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产品费率和备案、“见费出单”、监管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推动非车险业务降本增效、提质扩面正在提速。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近期监管还专门召开了非车险综合治理座谈会,就非车险相关工作做进一步的部署。同期,多地保险行业协会也组织了相关财险公司召开非车险自律工作会议,明确非车险业务合规经营的标准与要求。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报行合一”政策已在车险、人身险的银保、经代渠道实施。此次“报行合一”在非车险领域正式落地,其目的是为了引导财险公司通过强化费用成本管控,摆脱靠费用拼规模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加速探寻差异化、精细化的高质量发展。
整治非车险业务不规范行为
近年来,受益于国内经济稳健发展,绿色能源、半导体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非车险产品进一步丰富,部分非车险保费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不过,非车业务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多家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超过100%,出现承保亏损,主要集中在责任险、企业财产险、意外险等。
业内普遍认为,承保亏损、盈利难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财险公司在非车险领域恶性竞争、变相返利、虚列费用等,以“高费用换规模”“低费率抢市场”。
据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险企通过附加协议、特别约定突破备案标准,违规支付高额手续费、拆分保费、虚列费用,导致费用率畸高、成本失控。更有甚者,为争夺市场,把保险异化为补贴工具,背离商业原则。
针对非车险领域经营不规范、非理性竞争等问题,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监管重点整治财务造假、编制虚假资料、套取费用、条款费率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
10月17日,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费率、虚列费用,被贵州监管局罚款90万元。
11月6日,史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史带财险”)因存在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费率、编制虚假报表、对信息系统的运营控制存在缺陷、提供存在虚假信息的申请材料等,对此,上海监管局对史带财险罚款110.5万元。
此外,一些大型财险公司分支机构利用保险代理人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也在近期密集被处罚。
推动“见费出单”
记者注意到,此次非车险实施“报行合一”背后既有刚性监管的要求,也有行业标准的不断强化。
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的《通知》,从优化考核机制、规范产品开发使用、规范保费收入管理、强化市场监管、推动改进非车险承保理赔服务等多方面进行了明确。
根据《指引》要求,产品重新备案时,未重新备案的产品应停止销售。其中企业财产险应在2025年12月1日前完成重新备案;安全责任险2026年1月1日前完成重新备案;雇主责任险在2026年2月1日前完成重新备案;其他非车险产品,重新备案工作原则上为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
《通知》提出“主险精算报告和附加险备案材料应明确列示预定附加费率、平均手续费率和逐单手续费率上限”,这些费率指标也在《指引》中均明确:预定附加费率方面,大公司不得超过30%、中小公司不得超过15%。平均手续费率、逐单手续费率上限则是大公司最高为14%,中型公司为16%,小公司为18%。此外,在某些涉及共保业务的品种方面,监管明确标准是手续费按所有承保公司中最低标准执行,杜绝“拼价格”乱象。
上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律师对记者表示,监管部门通过分阶段推进不同产品重新备案,并为大、中、小型公司设定了差异化的预定附加费率上限,体现了政策平稳落地和分类施策的审慎考量。
记者注意到,非车险保费收入管理方面,《指引》对分期缴费进行规范,明确最低限额为20万元,首期保费不低于总保费的25%。保险期限不超过1年的,分期期数不超过4期;保险期限超过1年的,每增加1年,分期期数可增加2期;每期间隔不超过6个月。并且,最后一期保费须在保险责任终止前30天缴纳。
与《通知》一致的是,《指引》再次强调了“见费出单”这一要求,明确“财产险公司在首期保费后向客户签发保单和开具保费发票”。
“大部分非车险客户一直以来是先出单后付款,现在一下子要改变客户长期以来的交易习惯还是有点困难,需要向客户逐一解释清楚。”一位中型财险公司基层业务人员对记者称。
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公开表示,推进“见费出单”落地将有效缓解财险公司应收保费压力,改善非车险现金流状况。
考验机构多方面执行力
孙宇昊律师对记者进一步表示,“报行合一”制度直指非车险行业的核心痛点,并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其通过费率透明化、费用刚性约束和考核机制重构,能够有效解决手续费畸高、费用使用不规范及恶性价格竞争等问题。车险领域实施“报行合一”后综合费用率逐年走低的成功实践,也预示了该政策在非车险领域推广的可行性及积极前景。然而,也需认识到,该制度的成功实施有赖于保险公司的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的持续监测与执法,以及行业组织在制定标准条款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近期,多家财险公司向记者表示,第一时间积极落实非车险“报行合一”要求,并就具体工作分阶段、分路径进行了部署。
中国人寿财险方面表示,公司研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通过分类施策,实现从业务前端到后端、从制度建设到执行落地的全流程覆盖,推动非车险业务在规范中发展。
大地保险方面表示,在推进“报行合一”工作过程中强化行业沟通,加强对各级分支机构的信息宣导和培训,同时梳理合作渠道。
一家中型财险公司广西分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将杜绝通过特别约定、批单等方式变相调整费率,对虚列费用、账外经营等违规行为‘零容忍’。”
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非车险“报行合一”的实施,短期来看,依赖高费用、低价格竞争的公司将面临保费下滑压力,部分中小机构可能因缺乏定价能力而处境艰难。长期而言,“报行合一”将倒逼险企从“费用比拼”转向“服务竞争”,推动行业形成“保障充分、定价合理、市场规范”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严格费率管理要求险企建立精细化成本核算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减少盲目降价导致的亏损;另一方面,‘见费出单’制度要求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后签发保单,可降低账外支付、虚假投保等风险,提升财务稳定性。同时避免因缴费与责任不匹配引发的理赔纠纷,保障消费者权益。”上述业内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