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创新生态进入关键转型期。
这一政策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核心,通过梯度培育、标准引领和市场化机制,构建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全国性中试服务网络。政策明确提出了到2027年建成300个地方中试平台、培育20个国家级平台的目标,并推出了“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路径。这些路径要求龙头企业开放富余中试能力,高校院所推动技术入股,地方政府聚焦公共服务属性。
这一布局不仅呼应了新型工业化对创新链融合的迫切需求,更通过分类施策(如政府投资型平台填补市场空白、企业投资型平台强化共享)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生态。其深远意义在于,通过中试平台这一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批量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工程化突破效率和产业链韧性,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中试平台作为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桥梁”,其价值在于将技术的可行性转化为工程的可行性。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某高校研发的垂类模型在实验室测试准确率达98%,但面临工业场景数据噪声、硬件适配等挑战。通过工信部布局的智能终端中试平台,该模型经过3个月的工程化验证,最终在智能工厂实现落地,良品率提升15%。这一案例揭示出,中试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暴露技术缺陷、优化工艺参数,而非简单扩大生产规模。政策特别强调“标准引领”,正是针对当前中试服务缺乏统一规范导致重复验证的问题。例如,生物制造领域的中试平台需建立细胞培养、纯化等环节的标准化流程,避免因操作差异导致数据不可比,从而缩短研发周期30%以上。
政策设计的创新性体现在“梯度培育”策略上。对龙头企业,鼓励其将内部中试能力开放为公共服务。如某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电池中试线,通过工信部平台共享给初创企业,使后者研发成本降低40%,同时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突破。对高校院所,政策支持采取技术入股模式。某高校材料团队以专利入股中试平台,既获得持续收益,又加速了新型合金材料的产业化。这种“市场+政府”的双轮驱动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中试平台依赖财政补贴的不可持续问题。数据显示,2025年市场化运营的中试平台占比已达65%,较2020年提升30个百分点。
从全球视角看,中试平台建设是制造业强国的共性选择。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通过专业化中试线,将半导体研发周期从5年压缩至2年,其经验被工信部政策借鉴。但中国方案的独特性在于“体系化布局”。不同于欧美政策侧重单一领域,我国政策覆盖从传统纺织到前沿生物制造的全产业链。例如,在纺织轻工领域,中试平台通过智能化改造,使面料研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2个月,同时减少试错成本50%。这种全链条覆盖能力,正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核心优势。
当然,政策落地仍需破解两大挑战。一是区域协同不足。当前中试平台多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企业面临“服务半径”困境。二是人才缺口。既懂技术又懂工程化的复合型中试工程师稀缺,某生物医药平台因缺乏经验丰富的工艺工程师,导致项目延期率高达40%。对此,政策提出“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机制,如某高校与中试平台共建实训基地,年输送人才超2000人。
展望未来,中试平台建设将深度重构制造业创新生态。当实验室技术通过中试平台快速验证,当龙头企业能力转化为行业基础设施,我国制造业将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这一进程不仅需要政策引导,更依赖企业、高校、政府的协同创新。毕竟,制造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每一件产品的工程化精度上。
本文由作者首发于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