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收官,贯穿全年的“股债跷跷板”行情正演绎至关键节点。
在A股走强、债市承压的“股强债弱”格局下,债券市场经历了一场显著的流动性考验。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市场债基净赎回超过5500亿份,纯债基金成为“失血”重灾区;四季度以来,仍有多只债基因大额赎回频频公告。
当投资者“看股做债”成惯性,债市却因缺乏主线、波动收窄,沦为资金轮动的“配角”。当前,市场焦点集中在“股债跷跷板”效应是否延续、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落地影响、明年债市如何演绎等核心问题。
“‘股债跷跷板’这一格局大概率将在后续一段时间内持续,短期内尚未显现改善迹象。”野村亚洲利率策略师高路延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在核心政策信号明确前,债市大概率呈区间震荡格局,需等待财政或货币政策给出明确主线。
债基赎回继续蔓延
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走强,上证指数接连突破多个整数关口,在4000点附近震荡运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债券市场进入下半年后,空头情绪更占上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四季度以来始终在1.8%上方高位运行。
在这一背景下,债基市场出现明显的流动性波动,赎回潮贯穿三季度并延续至四季度。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债券基金净赎回份额超过5590亿份,成为当季“失血”最严重的基金品类。在已有数据的7300余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产品中,近六成遭遇净赎回。
其中,纯债型,尤其是中长期纯债基金,三季度净赎回量达到4836.68亿份,与二季度被净申购3148亿份形成鲜明对比。基民赎回叠加业绩下跌,多只百亿级债基产品的基金规模大幅“缩水”甚至腰斩。
在144只赎回超过20亿元的产品中,纯债产品占据近三分之二。典型案例如华夏鼎茂单季度被赎回近131亿份,总规模从二季度末的343.31亿元下降到不足160亿元;兴业添利、兴业添盈的净赎回额分别达到85.59亿份、66.68亿份;指数产品中,汇添富投资级信用债指数单只产品被赎回近150亿份(148.85亿份)。
进入四季度,债券型基金的赎回警报仍未停止,多只产品因大额赎回密集发布提高净值精度公告。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截至11月16日,10月以来至少有35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债基遭遇大额赎回。
如11月14日,中银国际证券公告称,中银证券鸿瑞的A类份额和C类份额在13日发生大额赎回;同月12日,浦银安盛普丰纯债A类份额、中银证券鸿安也遭遇资金大额赎回,11日,百嘉百达利率债也出现类似情况。
“前一段时间会有比较明显的净赎回,主要是因为市场调整,线上端普通投资者对市场变化一般会有这种跟风操作的情况,目前赎回情况已经回归正常了。”一位固收见长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
另一位固收“大厂”内部人士也透露,公司旗下部分纯债产品确实流失了很多份额,主要是机构端资金的赎回。“以前在债券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出现调整,大家都愿意购买;而现在因为负债端不断从债券资产流向了含权资产,不过债基赎回、存款搬家等虽有表现,但尚未出现明显演绎。”他说。
华北某固定收益研究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债券市场情绪较为纠结,风险偏好抬升利率中枢的趋势确认,未来赎回压力、政策变动、债市流动性下行等因素使得投资者情绪持续谨慎。
债市在等什么“信号弹”
作为今年债市的关键词,“股债跷跷板”和“看股做债”也持续成为市场热议话题。随着行情进入年底收官阶段,这一现象还会继续吗?高路延对第一财经表示,“股债跷跷板”效应短期内尚未显现改善迹象。
高路延进一步分析称,今年以来股债相关性显著提升,无论从日度、周度、月度还是全年维度,“看股做债”的市场特征均较为突出。同时,当前债市缺乏明确主线指引,波动幅度维持低位,市场参与者多在等待财政、货币政策的明确信号,不敢贸然加大仓位,资金在股债之间的轮动以及市场情绪变化,成为驱动债市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
谈及可能打破这一格局的关键因素,高路延表示,尽管流动性意外收紧并非当前基准预测情形,但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可能导致债市收益率上行,而股市走势则需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判断,届时“股债跷跷板”效应有望被打破。
此外,机构行为变化、海外资金回流等也是重要因素。高路延认为,基金的股债轮动操作仍是影响市场的短期变量,而农商行、保险等配置型机构更注重绝对收益率水平,且受月末、季末监管驱动的配置需求影响较大,这类因素可能对“股债跷跷板”效应形成阶段性扰动。不过,短期来看,海外资金大规模回流对中国债市的影响有限,并非当前核心考量因素。
除市场层面因素外,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也对债基资金面构成潜在影响。《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调整公募基金赎回费率,该意见稿已于10月5日截止意见反馈,但正式文件尚未发布,业内普遍预期新规有望在年底前落地。
有业内人士表示,若新规落地,债券基金作为流动性管理和短期波动交易的需求可能下降,进而影响机构配置意愿。也有观点认为,新规的正式细则尚未下发,相关传言存在不确定性,暂无明确结论,虽然债市对传言敏感但预期已部分消化。
对此,高路延认为,市场对该事件高度关注,相关“小作文”等传言易引发债市波动。核心原因在于当前债市缺乏明确主线,波动幅度较小,市场对各类噪音信号的敏感度显著提升。
“从事件本身来看,若新规落地,大概率对债市偏利空,可能引发债基赎回压力,或改变机构对债市投资标的的选择偏好。”高路延补充道,最终市场反应将取决于正式细则条款与前期市场传言的契合度。
“若细则与市场普遍预期一致,利率可能维持平稳或下行;若出现较大偏差,可能引发阶段性调整。”她也提醒,在细则落地前,市场会持续修复对该事件的预期,当前市场利率或已部分反映相关预期,后续实际影响可能被弱化。
谈及明年债市的核心逻辑,高路延认为,在核心政策信号明确前,债市大概率呈区间震荡格局,需等待财政或货币政策给出明确主线。相对而言,长端收益率可能有更高的上行空间。
一方面,明年财政政策大概率持续积极发力;二是市场通胀预期有望从通缩担忧转向回升,进而改善经济发展预期,为长端利率提供向上支撑。尽管明年国际地缘关系仍存在不确定性,但从风险回报角度,不改变长端利率上行的核心逻辑。
从中期视角看,高路延认为,市场核心关注点将逐步聚焦三大方向:财政刺激政策落地进展、“反内卷”行动推进后的通胀走势演变,以及房地产市场政策支持的力度与效果。
在她看来,当前市场具备多重利好支撑,如在岸股票市场运行稳健,钢铁相关大宗商品价格表现坚挺;中美关系近期呈现企稳态势;叠加资产估值处于具备吸引力的区间,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长端利率有望获得更多上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