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年,互联网银行中的“老大哥”微众银行新帅即将上任。11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据金融监管总局官网行政许可信息,深圳金融监管局核准了黄黎明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以下简称“微众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
消费贷收缩、助贷新规落地的大环境下,微众银行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业绩、资产质量、结构转型等多方压力。而作为公司“元老”,黄黎明能否带领微众银行走好下一个十年,备受市场关注。分析人士指出,微众银行主要面临增长动能切换等挑战,业务结构优化、风控能力升级等均有空间。

第三任行长
黄黎明上任后,将成为微众银行的第三任行长。根据相关批复,微众银行应要求上述核准任职资格人员(即黄黎明)严格遵守金融监管总局有关监管规定,自本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到任,并按要求及时报告到任情况。
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成立于2014年,首任行长为曹彤,履职不满一年后因个人原因离职。现任行长为李南青。这是一名掌舵微众银行十年的元老人物,在任期间,带领微众银行坐稳行业头把交椅,资产规模翻超十倍。李南青现年69岁,已超法定退休年龄,目前仍担任微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众科技”)董事长。
黄黎明则同为微众银行的“老将”。其于微众银行筹建时,即是筹备组组长。此后,黄黎明任微众银行副行长,截至2024年末,职务为执行董事、常务副行长。
从履历来看,黄黎明对一线业务有深入理解。黄黎明是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正高级经济师,在加入微众银行前,曾任职于中国平安。微众银行成立之初,黄黎明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作为代表,阐述微众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区别,包括覆盖客群、业务模式等。他更是微众银行拳头产品“微粒贷”的主要负责人。
2023年,黄黎明在演讲中曾表示,作为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的产物,微众银行秉持着“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诞生,八年来始终深耕普惠金融,聚焦个人客户与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以便利的线上化服务模式让金融服务融入万千大众生活。“可以说坚定地践行普惠金融的使命,就是我们最大的社会责任。”
他还注重科技赋能。“作为一家数字银行,我们将科技作为驱动业务发展的核心引擎,坚定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
对于该人事变动,微众银行方面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此次为我行管理层正常的有序调整,后续将按照监管要求稳步推进相关工作。
“轻资本”模式受冲击
如今,黄黎明接手的微众银行已走过11年,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之时。
从最新业绩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微众银行资产总额进一步扩张,达7147.2亿元,稳居互联网银行首位。实现营业收入189.63亿元,同比减少3.44%;净利润55.66亿元,同比下滑11.86%。这是微众银行近年来首次出现业绩“双降”。
从2024年年报中,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微众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较前几年有所下降。2024年末,微众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4359.76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企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331.63亿元,增长18.18%,主要为小微企业贷款增加所致。而发放个人贷款为2166.84亿元,其中消费贷款比上年末减少5.53%。
与此同时,联合贷规模缩减初现端倪。2024年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88亿元,同比下降17.96%,在营收中的占比也从20.4%降至17.28%;其中贷款平台费收入同比降14.31%。
“深层原因在于行业环境系统性转变”,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评价道。一方面,助贷新规压缩了联合贷款杠杆空间,“微粒贷”这类依赖外部资金合作的产品自然承压;另一方面,消费贷整体增速放缓、利率下行叠加监管对旧模式的纠偏,使得过去靠规模和利差的增长逻辑难以为继。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微众银行的企业金融、财富管理等新业务尚处投入期。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同样表示,微众银行依赖的“流量+数据”模式正遭遇瓶颈: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后,获客成本上升;而数据驱动的风控模型在应对经济下行期时,可能因共债风险暴露导致不良率攀升,进而反噬盈利空间——2025年其上半年不良率升至1.57%,较年初增加0.13个百分点,虽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资产质量压力已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助贷新规的落地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银行风险管控压力。袁帅指出,新规要求互联网银行在联合贷中承担更多风险资本,且不得将核心风控环节外包,这直接冲击了微众银行“轻资本”运营模式,即无法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发放联合贷,将大部分风险转移至合作方。新规下,微众银行还需增加风险拨备,甚至可能因资本充足率限制被迫压缩业务规模。此外,新规对数据使用的合规性要求提高,微众银行依赖的“大数据风控”需在隐私计算、模型可解释性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短期内可能推高运营成本。长期来看,助贷新规将倒逼互联网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转型期的阵痛不可避免。
东方企业创新发展中心特邀副理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新质生产力工委秘书长高泽龙总结道,微众银行当前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业绩增长、风控成本增加;还有收入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占营收79.2%),非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下滑加剧盈利波动;产品竞争力弱化,微粒贷利率在与国有大行消费贷的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企业贷产品缺乏差异化优势。
降本增效、结构优化、科技驱动
事实上,面对挑战,微众银行的转型也在进行中。业务上,一方面企业贷款开始起量,2024年末企业贷款规模首次超越消费贷规模;并从轻量化的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出发,聚焦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高端制造等战略性重点行业,打造差异化的行业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探索以财富管理、理财代销类业务为代表的“第二增长曲线”。截至2024年末,微众银行已与25家理财子公司、83家基金公司、7家信托及13家保险公司开展代销业务合作,代销产品超9000只。
技术上,微众银行表示,已构建起AI基础设施、AI应用、AI治理三个层次的AI系统化能力,从数字银行迈向“AI原生银行”。
公司组织架构上,2024年年报显示,微众银行将49个部门重新排列,内嵌至新设的企业及机构金融、个人金融、科技及智能、资源管理及管控职能四大事业群中,并单独增设国际发展部。2025年上半年,又进一步完善个人金融事业群内部职能划分,撤销零售新业务部、直通运营部,同时对个人金融业务中后台管控职能进行集中整合,并结合业务特性对个人金融事业群相关部门架构进行更名调整。
瞄准金融科技出海,2024年6月,微众银行全资控股科技子公司微众科技获批成立,主要“立足香港,致力科技输出,向全球客户提供数字金融和数字基建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袁帅表示,微众银行的战略调整需围绕“降本增效、结构优化、科技驱动”展开。通过发展财富管理、企业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提升中间收入;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强化风控能力,同时探索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等新赛道;在客户分层运营上,针对高净值人群推出定制化产品,对长尾客户通过AI客服降低服务成本。
“微众银行面临增长动能切换等挑战,但必须指出其底子依然扎实,技术能力、用户规模和数字风控经验仍是行业标杆。”王蓬博说道。新任行长黄黎明作为创始团队核心成员,既懂技术又深谙业务,在推动“微业贷”、供应链金融等B端业务和财富管理等新曲线方面已有布局。他的上任有望进一步打通微众银行C端与B端生态,强化自营能力建设,并在合规前提下加快产品创新与场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