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0.1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
从结构看,装备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已连续多月保持在三成以上,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表现相对突出。业内人士认为,这组亮眼的数据反映出工业结构的变化——工业增长越来越多的依托技术密集、附加值较高的装备制造业。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装备制造业的增速,既有政策推动,客观上提升了企业更新产线、上新装备的积极性;也有企业端主动调结构,带动装备制造环节保持较高景气度。
宏观数据之外,下游企业在设备更新中的动向,也能侧面印证增长的“含金量”。汽摩配是装备制造的重要下游应用领域之一,既连着汽车产业链,也连着外贸订单。
全国工商联汽摩配商会常务会长、全联汽配展组委会主任应慧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汽摩配企业在设备更新和技改上的投入,整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在规模以上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尤为明显。
应慧鹏表示,过去很多企业按需升级,现在更多是成批量上设备、成套改造生产线。一是新能源汽车订单对产能和一致性的硬性要求,加速企业改造原有的生产线及扩产增效;二是通过智能自动化来降低长期运营成本更为划算。
从汽摩配相关的企业购置设备的结构看,“软硬兼施、点面结合”的特点较为明显。
应慧鹏介绍,首先,在软件上,加速软件智能化的投入,包括大模型、数字服务等。其次,在硬件上,企业开始购置大型精密注塑机、高端压铸机等专精特新设备,机器人自动装配、自动化焊接、传送带系统等成了新生产线的“标准配置”,核心目标是替代重复性人工岗位,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生产。最后,点面结合,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由点到面,企业追求的是整个生产流程的透明化和可优化。
装备升级也在悄然改变企业的决策逻辑。不过,在应慧鹏看来,每个企业情况不同,应基于企业自身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选择体系稳定、运行可靠的设备,才符合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
对于这一轮装备制造业的高增速,袁帅认为,对宏观层面至少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对工业增长的支撑更稳,不是靠一两个短期拉动因素,而是有一批行业在往中高端发展;二是对产业链安全的作用更突出,通过提升关键环节装备水平,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三是对未来新动能的培育有带动效应,装备先上去,后面的工艺、产品、市场空间才可能顺着打开。
挑战同样存在。袁帅认为,一些中小企业在技术储备、资金实力、人才队伍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想升级但不敢大动、不会规划的情况并不少见。基于此,政府部门推出一系列举措,就是要帮企业把从“能不能上”到“上得稳不稳”这一段路打通。
总体看,装备制造业的增速,并非一个数据,更是结构调整及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袁帅表示,如果未来相关政策继续稳定发力、企业端把结构升级做扎实,装备制造业就有条件在高位上跑得更久一些,并为工业和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