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场上重要的长期资本力量,险资正在悄然重塑其投资格局。11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公布了2025年三季度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情况,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7万亿元,达到37.4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
保险资金稳步增长的同时,延续多年的“固收为主”配置格局出现微妙变化,债券投资占比微降,股票投资占比持续攀升,险资股票投资规模超3.6万亿元,凸显险资在低利率环境下寻求收益突破的主动调整。
固收类资产占比降低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稳步增长。截至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7.4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
在险资大类资产配置中,债券是“压舱石”。过往10年中,险资对债券的配置占比一直超过30%,债券成为稳定险资投资收益率的核心资产。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对债券投资配置比例有所降低,具体来说,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中,债券投资占比已经从二季度的51.9%降低至51.02%。
除了债券,险资对银行存款的投资也在减少。从环比数据来看,财产险公司银行存款占比从二季度末的17.24%降低至三季度末的15.67%;人身险公司银行存款占比从二季度末的8.02%降低至三季度末的7.37%。综合来看,银行存款减少、债券占比降低、权益类资产略增,保险资金投资占比的变化,折射出保险机构随行情而变的波段操作策略。
在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保险资金对固收类资产投资降温,主要是由于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利率水平较低,导致固收类投资收益率下降。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保险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公司寻求更高收益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也促使它们调整投资策略,减少对传统低收益固收产品的依赖。
寻求股市新机会
在股市向好的背景下,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和占比均持续提升。
截至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达到了10.12%,较二季度末环比增加了1.31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达到了8.74%,较二季度末环比增加了0.41个百分点;两类公司合计投资股票的资金余额达到了3.6万亿元。
当前利率下行,保险公司需要寻求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缓解资产荒问题,降低利差损风险。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表示,保险资金配置股票类资产速度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政策持续为险资入市“铺路搭桥”,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整体向好,险资重点配置的银行等板块表现亮眼,带动保险公司持仓股票市值增长。此外,在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不断下降,加大权益投资已成为险资获取更高收益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监管层近年来放宽了险资权益投资比例限制,鼓励长期资金入市。4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5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中经营效益类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提出要求。
谈及后市险资投资情况,付一夫预测,债券投资方面,配置占比可能保持稳定而非进一步大幅下行。债券仍是险资最重要的配置资产,虽然新增资金向权益倾斜,但随着近些年超长债和政府债持续放量,险资久期缺口压力或减小,债券作为压舱石的地位依然重要。此外,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向好,险资投资股票的比例可能会继续提升。
也有业内人士提到,整体上,险资资产配置将保持“固收为主、权益为辅”的格局,但权益占比的逐步提高是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