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的“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上发布了“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张所菲发布“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供图
“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大影响力事件包括: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正案,国务院公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DeepSeek开源模型发布,鸿蒙生态实现关键进阶,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创造新纪录,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均位居全球首位,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数据权益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上海“AI换脸”著作权侵权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
据了解,本次论坛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形态”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景汉朝在致辞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把好方向,不断繁荣法学研究,构建中国智能法治方面的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发挥法学会包括各研究会的智库作用,服务法治实践,推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形态规范有序发展,协助人工智能+行动对千行百业的全面赋能,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和人才培养,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注入永久性动力。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马海涛强调,当前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已成为一场深刻变革,法治的在场是此次变革得以持续稳定可控的关键,法治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保障,更是它的内在核心要素。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石明磊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所推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适应性变革,我们要主动赋能,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形成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动态平衡是把握科技革命机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