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财经报道,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激增超30倍,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稳居世界第一。国内储能需求持续高涨,企业订单排至明年,部分企业产能拉满。
同时,在锂价触底企稳,汽车制造商和电池生产商积极布局,以及全球储能需求的爆发背景下,作为电池“性价比担当”的磷酸铁锂价格正悄然回暖,自10月以来上涨约10%。
不少头部企业的磷酸铁锂订单排到了明年上半年,生产线持续以满负荷状态运行。同时,高压实磷酸铁锂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中游的材料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能结构重塑。
呈现供需两旺局面
磷酸铁锂价格在锂电材料新一轮的涨价潮中率先“回暖”。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自10月初以来,多数锂电材料报价显著走高。截至11月13日,磷酸铁锂均价约3.69万元/吨,较10月初累计上涨0.33万元/吨,涨幅约10%。
11月14日,百川盈孚数据显示,磷酸铁锂动力型市场均价上涨200元至38600元/吨;储能型市场均价上涨200元至36600元/吨;回收型铁锂均价持稳在24800元/吨。
据了解,近期,高压实产品供应趋紧,需求旺盛。企业与电芯厂商正就加工费进行协商,部分高压实订单加工费已上调1000元/吨左右。
东吴证券预计,在动力与储能电池排产、销量高增的带动下,锂电整体需求在2025年有望同比增长约40%,2026年有望继续保持25%以上增速,行业供需格局明显好转。
受此影响,磷酸铁锂正极龙头企业已启动新一轮议价,对部分客户上调报价每吨约1000元至2000元,价格底部拐点逐步显现。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欧洲动力电池市场与全球储能需求持续释放、材料端供给维持紧平衡,磷酸铁锂价格被普遍认为有望在当前温和上涨的基础上,进入中期“稳中有升”的上行通道。
电动汽车市场表现强劲,也带动电池需求高企。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10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达84.1GWh,同比增长42.1%。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67.5GWh,同比增长43.7%,市占率升至80.3%。
产线持续满负荷生产
市场研究机构恒州博智报告显示,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国轩高科、常州锂源等构成全球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前五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约七成,亚太地区占比接近九成,头部企业优势突出。
湖南裕能近日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基于公司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抬升带来的压力,公司已积极与客户开展商务谈判,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安达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订单充足、产线满负荷生产。公司磷酸铁锂订单同样已排到明年上半年,可用产线持续满负荷生产。
丰元股份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已建成的磷酸铁锂产能共计22.5万吨,总体产能规划达30万吨,剩余7.5万吨产能处于在建阶段。今年四季度以来,受益于下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公司产品的有效产能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丰元股份表示,将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并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结合下游客户需求反馈、原材料价格波动趋势等多方面因素,与客户开展积极的商务谈判,保障供需双方的长期共赢。
高压实技术重塑磷酸铁锂产能结构
随着高压实磷酸铁锂迭代升级,正推动行业从“拼总量”向“拼结构”转变。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磷酸铁锂具有技术壁垒,三代以上高压实产品技术掌握在头部厂商手中。因此,龙头企业在高压实技术与产品迭代节奏上的差异,或将成为新一轮竞争格局演变的关键变量。
不少公司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与迭代。高压实磷酸铁锂龙头企业湖南裕能表示,公司CN-5系列、YN-9系列和更高端系列等新产品较好地契合了储能电池向大电芯演进的市场趋势、动力电池提升快充性能等应用需求,今年以来出货占比快速提高。
德方纳米表示,公司不断提升磷酸铁锂的压实密度、循环寿命、倍率性能等,持续推动磷酸锰铁锂、补锂增强剂等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出货量不断提升,新一代超高压实密度产品验证进展顺利,满足动力领域高容量、快充及储能领域超长循环寿命需求。
安达科技表示,公司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迭代产品采用二烧工艺,在压实密度和电性能方面实现突破,相关产品已通过客户验证并实现部分批量出货,主要交付市场主流高能量密度电芯,同时正在推进包括B10B型在内的第五代高压实产品开发。
丰元股份也提到,公司针对客户对产品差异化需求研发的高压实密度产品目前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公司始终密切跟踪行业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对新产品进行开拓与研发。
储能需求持续高涨
中国储能企业加速出海
业内人士表示,储能需求快速提升,与“双碳”目标推动新能源渗透率提高密切相关。过去储能多依赖政策引导或科研示范项目,市场化程度有限。今年2月,国家发布136号文后,取消强制配储,市场需求加速释放。
浙江某电源动力企业临安生产中心总经理谭建国告诉记者,自2022年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实施以来,国内储能产业加速发展。今年以来订单增长更加明显,出货量同比超过80%,其中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的大型储能系统成为主要增长点。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达到163吉瓦时,同比增长246%。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中国储能企业正迎来海外市场的集中爆发。
在浙江杭州临安的生产基地,一批储能系统柜正装载待发,目的地是印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印度市场需求增速高达十倍。印度客户也表示,当地储能正处于快速放量阶段。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印度,今年以来东欧等新兴市场的储能需求也至少增长了三倍。由于这些地区刚刚进入储能建设的快速起步期,增长速度尤为突出。
浙江某电源动力企业国际营销中心副总裁戴毅表示,新兴市场新能源发展非常快,需要储能去做调节。再加上,全球的储能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具有性价比的阶段,所以现在的一些绿电项目,比如光伏、风电,配储能是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性的。
专家表示,本轮储能加速“出海”的核心动力在于全球能源转型提速。一方面,新兴市场在政策推动下加快储能布局;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导致部分国家电力供应不稳定或能源获取成本偏高,储能需求因此快速上升。在北京的一家储能系统生产企业,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欧洲和北美部分市场需求增长了3至5倍。
在大型储能需求持续攀升的同时,更细分的小储能市场也迎来快速增长。江苏苏州一家电池企业的储能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主攻移动储能和户用储能产品,产品主要出口至欧美和亚非拉国家。
随着海外客户对服务能力和全生命周期保障的关注度提高,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逻辑”也正迈向“2.0时代”。
“我们以前出海是1.0模式,通过成本优势卖产品,现在越来越多客户要求我们给他们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售后跟运维服务。”戴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