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跨境ETF交易活跃度提升,部分热门产品出现阶段性溢价。今年以来,随着跨境ETF市场持续升温,跨境ETF的规模也有显著增长,截至11月16日,跨境ETF总规模已达9237.82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17%。
在受访人士看来,跨境ETF的发展既源于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持续释放,也得益于产品工具属性完善、投资版图不断拓展等。其中,港股类ETF表现尤为亮眼,不仅投资回报位居前列,规模增长也实现领跑,成为跨境ETF赛道中的重要增长引擎。
部分产品出现溢价
近日,包括南方标普500ETF(QDII)、华夏纳斯达克100ETF(QDII)等在内的多只跨境ETF接连发布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风险提示公告。
比如,11月15日,南方基金发布提示公告称,南方标普500ETF(QDII)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溢价。特此提示投资者关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风险,投资者如果盲目投资,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截至11月14日收盘,南方标普500ETF(QDII)的溢价幅度超5%。
北京格上富信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研究员毕梦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ETF出现溢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投资者对跨境资产的配置需求持续升温,推高相关产品场内交易热度;二是跨境ETF跨时段运行的特性,导致净值更新与境外市场交易节奏不同步,资金集中流入时易出现价格先行、净值滞后的短期错配;三是海外市场波动、汇率变化等因素影响相关产品申赎效率,延缓了溢价收敛速度。”
“溢价是价格与净值的阶段性偏离,并非产品具备超额价值,在高溢价区间追高可能面临价格回归带来的损失。同时,在海外市场波动较大时,溢价收敛与市场回调叠加可能放大风险,投资者需谨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并及时关注产品净值与溢价率变化,避免盲目跟风。”毕梦姌提示称。
对于溢价情况,多只跨境ETF基金管理人在公告中表示,若旗下产品后续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幅度未有效回落,其有权采取向证券交易所申请盘中临时停牌、延长停牌时间等措施以警示风险。
规模增长显著
随着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今年以来跨境ETF规模增长显著。截至11月16日,跨境ETF总规模已从年初的4242.20亿元跃升至9237.82亿元,涨幅达117.76%。
“跨境ETF规模显著增长受到多方面因素驱动。”毕梦姌分析,首先,随着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投资者希望通过配置跨境ETF分散投资风险;其次,我国资管市场蓬勃发展,产品体系持续完善,跨境ETF在工具属性、交易便捷性上优势突出,且主题覆盖不断丰富,形成了从百亿元级核心产品到新主题基金的梯度化布局,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再次,在跨境ETF中,港股类ETF表现亮眼,互联网、科技等相关主题ETF年内投资回报和规模增长突出;最后,长期配置资金与阶段性交易资金持续进场,可能进一步推高产品规模。
在跨境ETF产品中,港股类ETF表现亮眼。从投资回报来看,多只港股类ETF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50%。同时,港股类ETF包揽了年内净值增长率前17名,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QDII-ETF)等5只港股类ETF年内净值增长率在90%以上。进一步梳理发现,投资创新药、科技等主题赛道是港股类ETF净值增长率高的重要推动力。从产品规模来看,多只港股类ETF规模增长迅速,截至11月16日,已有12只港股类ETF规模较年初增长100亿元以上。
恒生前海基金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短期来看,港股风险偏好或上行,市场仍有望逐步企稳并出现技术性反弹。”
“在权益市场中,港股市场代表性较为突出,港股核心资产有极大的向上弹性。产业层面,AI(人工智能)浪潮的产业趋势持续演绎,具备稀缺性的港股科技板块向上空间较大,互联网头部企业等估值合理的优质蓝筹有望修复。展望未来,港股投资机会将继续扩散,可重点关注以互联网科技、医药、新消费为代表的广义成长板块的投资机会。”上述恒生前海基金相关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