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微信公众号11月15日披露,在第二届低空产业高峰论坛上,《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2.0及标准化路线规划》(以下简称《标准体系2.0》)正式发布。
实际上,截至目前,重庆市、上海市等地均已发布与低空经济相关的标准体系路线规划,旨在为低空经济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地主动作为,加快建设低空经济标准体系,说明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已进入发展关键期,谁能率先搭建起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谁就能在以后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低空经济标准体系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基地平台、网络与设备、应用四大领域。整体来看,国内各地推动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点突破,针对某一特定领域出台标准;另一种是多点突破,同时针对多个领域发布综合性、立体化标准群,比如《标准体系2.0》。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发布的消息显示,《标准体系2.0》立足当地实践,采用“纵向三层+横向两翼”的立体化设计,构建A—H八大子体系,突出“体系化、协同化、动态化”三个特点,完成从结构设计到实施路径的整体升级,形成一组可落地、可评估、可复盘的标准群,系统支撑低空经济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的城市级复制与可审计推广。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发布综合性标准体系的地区通常拥有较强的低空经济产业基础,具体表现为相关企业数量多、产业规模可观、基础设施成熟度较高、应用场景丰富等。
低空经济产业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国各地竞逐的新赛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体系,低空经济的长远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安全风险、市场壁垒等。
对此,顶层设计已经明确表态。2024年3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加快5G、卫星互联网等融合应用,支持空天地设施互联、信息互通的低空智联网技术和标准探索;2025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围绕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议题,国家层面侧重于提供框架性指导,相关内容多散见于政策文件或法律规范中。地方层面侧重于实践探索与政策支持相结合,相关内容通常单独成文、成册。国家和地方层面协同作用、相辅相成,为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
朱克力认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收敛,标准体系要保持开放性以容纳技术创新,也要设立底线以避免无序竞争,而上述协同作用模式恰好符合当前产业发展需求。
“在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领域,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模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只能一边探索一边总结,将地方上的典型经验做法推广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以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未来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理事长罗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