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长卷中,有一家以“合作”为基因,专注于焊接钢管领域的公司——天津友发钢管集团(以下简称“友发集团”)。从几位合伙人白手起家,到连续20年蝉联全国焊管产销第一,友发集团用25年的奋斗时光,书写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实业故事。
友发集团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此。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制造业,友发集团正以“全球造卖全球”的崭新姿态,开启中国管业的出海新篇章。友发集团的企业文化、发展路径与战略眼光,都值得深入探究。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友发集团,聆听公司董事长李茂津讲述“钢管巨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合作共赢:
从创业基因到“大友发”生态
“友发的合作文化是深入骨髓的,是从创业那天起就具备的基因。”李茂津的开场白朴实而有力。回顾友发25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合作伙伴们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创业史。
创业之初,几位创始股东倾其所有,凭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信念,开启了友发的事业。这种最初的选择,奠定了友发独特的企业底色——股权充分分散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在友发,所有管理层都是股东,这种制度设计让“合作”从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准则。
“合作是一种资源的整合。”李茂津深入地阐释道,“你懂财务,我懂生产,他懂销售,我们合作在一起就什么都懂了。”这种整合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互补上,也体现在财力、精力、能力、渠道等全方位资源的汇聚中。正是这种“1+1>2”的合力效应,推动着友发在25年间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友发的合作文化也在不断升华。如今,集团提出“大友发”理念,将客户、经销商都纳入这个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我们的经销商也在学习友发的合作文化,推行‘1+1>2’的合作精神。”李茂津表示,这种文化的延伸和复制,让友发不再是一家孤立的企业,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共同体。
然而,管理如此庞大的“大友发”体系并非易事。李茂津分享了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创始股东如何保持创业精神不“躺平”;二是如何让新加盟的友发人尽快融入并认同合作文化;三是如何在规模领先的基础上,保持技术、成本、品牌、管理等方面的领先地位。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始终保持进取的态度。”李茂津的这番话道出了友发持续成长的秘诀——在坚守合作基因的同时,永葆创业初心与进取精神。
产品战略:
从“流通天下”到“撑起世界”
“友发钢管:流通天下,撑起世界”——这句宣传语生动地概括了友发产品的两大用途:流体输送和结构支撑。李茂津详细解释道:“流通”是指公司的焊接圆管、镀锌圆管、螺旋焊管、不锈钢管及钢塑复合管等,主要应用于供水、排水、供气、供热、消防等流体输送领域;“撑起”是指公司的方矩形焊管、镀锌方矩管及脚手架用圆管等,主要用于钢结构建筑支撑;“天下”和“世界”则代表公司“做全球管业第一雄狮”的战略发展目标。
李茂津说,从消防、燃气、自来水等市政设施到钢结构、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建设领域,友发的产品已经渗透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随着市场的变化,友发的产品战略也在不断升级。在传统优势产品如热镀锌管等领域,友发正在从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向二分之一的目标迈进。“未来在这些品类上要达到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这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李茂津说。
在品类拓展上,友发秉持“每个钢管品类不介入则已,一介入就要做到行业最好”的宗旨。今年上半年,公司收购河北海乾威钢管有限公司75.355%股权,为公司增加了JCOE工艺油气输送类焊接钢管产品,为拓展高附加值新品类钢管奠定基础。这标志着友发正式进入油气钢管领域。从传统的焊管到油气钢管,友发正在不断延伸自己的产品边界,构建更加完整的产品矩阵。
在新兴产品领域,友发采取的是“深耕细作”策略。通过成立专业研究院,友发正在各个细分领域深化服务能力。“比如在水务领域,怎样让服务更到位,让终端能够更安心地使用,为此,公司成立水利管道应用研究院,让这个系统的用管更加贴近市场。”李茂津说。
目前,友发集团已成立了三个专业研究院,这标志着公司正从规模扩张向深度服务转型。李茂津表示:“未来公司不只是追求规模的增长,更重要的是通过内部的管理提升,让产品更有竞争力。”
这种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创造的转变,正是友发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生产销售钢管,而是要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逆势拓疆:
从“中国造卖全球”到“全球造卖全球”
如果说合作文化是友发发展的根基,那么敏锐的战略眼光和逆势布局的勇气,则是友发持续领先的关键。在传统焊管行业这个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领域,友发形成了独特的“逆周期”发展智慧。
“友发成长了25年,钢铁的高峰期、低谷期都经历过了。”李茂津回忆道,“不管市场是高峰还是低谷,实际上都有自己应该去应对的策略。”这种历经周期淬炼的从容,让友发在行业低谷时反而能看到机遇。“市场越不好的时候,恰恰可能是收购兼并和扩张的比较好时机,危中也有机,关键看怎么把握。”他说。
基于这样的判断,友发在今年初制定了“三年行动”规划,在拓展产品品类之外,通过空白区域收购和出海布局驱动企业逆势增长。
在国内市场,友发正在完成最后的战略拼图。“既然定位是全国性品牌,就不应该有空白。”李茂津表示。目前友发已有10个生产基地,预计到明后年还将完成更多生产基地的全国布局。上半年收购吉林华明,就是完善东北市场布局的关键一步。这种全国性的生产基地网络,使得友发能够更好地应对从以前的“北钢南运”到当前“全国一盘棋”的产业格局变化,在成本控制和市场响应速度上建立起竞争优势。
友发集团新的十年发展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由千万吨迈向千亿元,做全球管业第一雄狮”,力争实现3000万吨的钢管产销规模,包括国内和国外。友发的出海战略更展现了公司未来发展的雄心与魄力。李茂津分享了今年上半年与荣成集团等企业合作成立“中新联合”平台的始末。“这个平台主要是为了服务出海企业。”他解释道,“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要由‘中国造卖全球’转向‘全球造卖全球’。”
这个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李茂津介绍,任何一家企业走出去都要搭架构、走程序,而多数中国企业对此还比较陌生。“中新联合”平台的建立,正是为了帮助更多中国企业顺利走向世界。对于友发而言,这也是实现“全球造卖全球”梦想的重要一步。
李茂津透露:“未来友发在海外设立钢管生产基地、供应链企业,就用‘中新联合’平台搭建投资架构,去实现友发全球布局的梦想。”目前,友发正在东南亚、中东、中亚等地开展调研,期待看到友发海外第一个生产基地的尽快落地。
这仅仅是友发海外战略的起点。按照规划,友发将“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国布局,用十年时间在海外再造一个友发”。这个宏伟的蓝图,是友发从中国领先到全球领先、做“全球管业第一雄狮”的决心与信心。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友发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也是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从国内到全球的缩影。凭借着深厚的合作文化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友发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