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张鹏军。
作为贝莱德中国的资深“老将”,张鹏军带领这家带有合资光环的理财公司穿越“赎回潮”,今年以来资产管理规模大幅增长,如今已超过500亿元。
贝莱德建信理财并不盲目追求规模增长,而是凭借其在多资产投资和养老理财方面积累的特色优势,开辟出一条“小而美”的长期主义赛道。
“面包牛奶”和“诗与远方”
当“存款搬家”的齿轮开始缓缓转动,银行理财规模也水涨船高,在今年三季度末达到32万亿元的新高。
“客户信任是理财行业的根基。”在张鹏军看来,银行理财市场的规模增加,主要是因为客户能够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由此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首选。
今年以来,合资理财公司的规模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张鹏军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一是理财公司单纯依靠债券投资获取相对稳定收益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多资产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二是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普遍追求稳定与安全,对理财产品的需求更倾向于“存款替代”。
“合资理财公司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我们都经历了一个从0到1的过程。”张鹏军表示,虽然合资理财公司不断进行创新和尝试,但是仅靠小众化、多资产的产品,很难保证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目前理财市场上R1、R2等级的产品占比每年都在增加,这些主流产品才是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
尽管业内将“固收+”作为应对低利率的出路,但传统固收产品依旧是理财市场的基本盘。
张鹏军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固收类产品就像是每日所需的“面包牛奶”,要扎稳这个基本盘才能实现规模增长。而自身特色和优势更像是“诗与远方”,将特色优势产品逐步打造为主流产品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更需要培育相应的市场环境和生态。
提升能力要练就“三板斧”
一段时间以来,理财公司以规模为王。不过,随着理财市场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规模竞赛的“虚火”开始熄灭。
在张鹏军看来,规模增长要和投资管理能力相匹配。“理财公司追求规模增长无可厚非,但是最终还是要靠产品的业绩说话,否则客户随时都能赎回。我们不希望看到规模出现大起大落,也在刻意地放慢规模增速,和投资管理能力保持匹配。”
当理财公司之间的竞争开始升维,真正比拼能力的时候已经到来。把“固收”做到极致,再把“多资产”做成标配,是业内已经达成的共识。
据张鹏军介绍,投资管理能力、系统支持能力、企业文化整合,是贝莱德建信理财重点打造的“三板斧”。
投资管理能力方面,贝莱德建信理财重在提升固收投资能力并引进优秀人才,同时充分发挥既有的多资产投资优势,更好开展境外投资。
系统平台能力方面,理财公司的产品数量众多,需要一个高效率的技术平台去管理和支持。贝莱德建信理财主要依托建行大资管家系统,同时将充分借鉴外资股东在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完善优化系统支持能力。
文化整合能力方面,贝莱德建信理财希望长期整合多元的文化背景,更好地调动贝莱德、建行及淡马锡三方股东的强大资源,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股东的支持,发挥出这些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并将其转化为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能力。
养老理财大有可为
面对行业激烈竞争,贝莱德建信理财将养老理财打造为自身的护城河,其养老理财相关产品的整体业绩表现亮眼。
立足长远来看,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加深,我国也开始从“储蓄社会”迈向“长期投资社会”。支持张鹏军做好养老理财的动力,正是来自贝莱德在全球养老金投资领域积累的经验。
贝莱德建信理财与建设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养老金三支柱总规模达15.66万亿元,占GDP比重不足12%,显示出中国养老金金融的广阔发展空间。随着居民养老意识觉醒和制度体系完善,中国养老金融市场正迎来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养老金资金具有长期主义属性与社会责任属性,要求投资机构坚持长期主义、以客户利益为核心,以情怀担当为己任。”张鹏军表示,贝莱德建信理财将继续完善养老金投资研究体系,发展多资产配置与智能化投资工具,打造更加多元的养老投资解决方案,帮助投资者实现长期财富积累和安逸、稳健的退休生活。
近期,养老理财市场传来佳音——养老理财试点扩大至全国,这让张鹏军倍感振奋。
“这正是养老理财的机遇,也是贝莱德建信理财的优势所在。”在他看来,此次养老理财试点扩大:一是鼓励支持养老产品创新,比如支持将养老理财产品收益领取与健康、养老照护等养老场景有机结合;二是鼓励探索养老金融服务创新,比如提供养老理财顾问咨询服务;三是鼓励养老理财多元化投资,比如支持非标和衍生品等多种方式投资养老领域。这些都有助于养老理财更好实现“长钱长投”“长钱专投”“长钱广投”。
谈及养老理财的下一步规划,张鹏军还有很多设想。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他始终秉持一个信念:“客户需求永远是对的,要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