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已发布实施一周年。一年来,随着诸多聚焦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举措相继出台,市值管理工具箱日渐丰富,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分红回购、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升投资价值。
市场人士分析,随着市值管理从软约束变为硬指标,上市公司将借力多元化工具进一步提升投资价值,积极回报投资者。
价值引领分红回购持续升温
现金分红与股份回购,成为一年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具箱中使用较为频繁的工具。指引鼓励董事会结合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业务经营需要,推动在公司章程或者其他内部文件中明确股份回购的机制安排;鼓励董事会根据公司发展阶段和经营情况,制定并披露中长期分红规划,增加分红频次,优化分红节奏,合理提高分红率,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这一政策导向在实践中得到积极响应。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在发布回购计划时明确提到市值管理。例如,九安医疗近日发布公告称,近年来,公司持续通过股份回购开展市值维护工作,并自2025年起有序推进、实施库存股的注销工作。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剔除停止实施的情况,我国境内股票市场(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1195家公司共发布1525单2025年回购预案,目前已完成899单;全市场累计回购金额923亿元,其中,自有资金回购占比36%,注销式回购占比26%。
作为回馈股东的主要方式之一,现金分红受到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重视,一年多次分红渐成风尚。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全市场共1033家上市公司公布一季度、半年度、三季度现金分红预案,较上年同期增加141家,其中38家公司进行多次分红。全市场现金分红总额7349亿元,89家公司年内分红金额超10亿元。
“上市公司应当立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依法合规运用各类方式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表示,上市公司制定合理的分红政策,能够增强股东对企业的信心,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
制度优化并购重组市场活力足
并购重组也是指引明确提出的市值管理工具之一。过去一年,A股并购重组市场呈现“硬科技”引领、央国企整合加速推进等鲜明特征,一批标杆性案例相继涌现,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年来,“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多点开花,代表性案例不断涌现。例如,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通过整合管控实现对17万片8英寸硅基产能的一体化管理;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算力领域两大巨头合体,将实现产业链优势互补;*ST松发借助资产重组实现向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跨界转型。
央国企的专业化整合成为另一大亮点。中国神华披露重组预案,拟整合13家能源企业,全力打造全产业链能源旗舰;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加快向国际一流投资银行迈进的步伐……
并购重组市场的活跃,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持续赋能。从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到“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推出,再到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落地,政策优化升级路径清晰,市场响应积极。
在政策鼓励下,并购重组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更多典型案例有望持续涌现。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相关政策有望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强链补链实施并购重组,通过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落地分期支付制度等改革,提升并购效率与市场活力。新质生产力和产业整合仍将是并购重组重头戏。
激励相容股权激励凝聚内生动力
股权激励是指引关注的又一市值管理工具。指引明确,鼓励董事会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运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工具。这一导向一年来得到充分体现。
股权激励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具的市场应用热度持续攀升。近期,多家公司密集披露相关计划,显示出企业通过内部激励提升长期价值的决心。例如,豫园股份拟斥资2亿至3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热景生物拟斥资1亿至2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华荣股份拟斥资4000万元至8000万元回购股份,用于公司后续的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计划……
机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近3500家上市公司实施过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64%;这些公司共计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超过5000份,推出员工持股计划超过2000份。
市场对股权激励的认识同样在发生深刻转变。机构人士分析,指引首次以专项文件形式将股权激励明确为市值管理的方式之一,使股权激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会有更多上市公司运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市值管理工具。”荣正集团董事长郑培敏表示,有关部门近年来一直鼓励上市公司以股权激励作为主要手段开展市值管理工作。加入市值条件、投资回报等市值管理相关考核指标的股权激励方案,有望更受市场及监管部门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