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创市场”,“中国屏”的逆袭之路,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一个生动缩影,积聚起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志气和底气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显示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5%,显示材料市场占有率达43%,均居全球第一,产值规模已占全球“半壁江山”。
显示产业在高端制造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国从20世纪末就开始探索和发展显示产业。10多年前,“缺芯少屏”一度制约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其中,显示面板曾是我国第四大进口产品,对外依赖严重。
彼时,我国显示产业起步艰难,话语权基本掌握在国外少数企业手中,国内电视机、手机厂商一度只能被动接受高昂定价,有时甚至需要“排队”采购屏幕。历经20多年发展,我国显示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一批企业迅速成长,成为全球显示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中国屏”逆袭靠什么?一是政策前瞻性布局,尤其是政企协同,为“中国屏”崛起提供了坚实保障。2009年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同年,中国大陆首条自主设计与自主建设的8.5代面板生产线开建。此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4—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划接续发力,推动我国显示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
在此过程中,北京、合肥、成都等地对关键技术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带动大量社会资源投向显示产业,形成了政企协同的产业集群模式。这一模式让我国用较短的时间快速实现了技术积累,也切实增强了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二是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清晰判断、对自主创新的长期坚守。在显示产业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各种技术路线涌现,既带动了产业升级,也促进了“优胜劣汰”。对投资巨大的显示产业来说,如果方向研判失误,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在液晶技术发展早期,我国企业就敏锐地意识到技术变革的到来,着手战略布局和技术积累;面对液晶显示器(LCD)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主流技术的代际更替,我国企业采取“双轨并行”的适当策略,两条技术路线同时发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主创新始终是我国显示产业赖以发展壮大的根基。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显示产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2%,在量子点材料、印刷显示等关键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京东方、TCL华星等企业研发费用率稳定在7%以上,京东方连续多年跻身全球PCT专利申请前10位,大量创新成果带动微米量级发光二极管显示、量子点等前沿技术加速突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创新不仅在产品终端,还包括关键材料、上游制造设备等领域的系统性突破。比如,我国成功研发高世代有机发光二极管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技术,显示面板里的偏光片、光刻胶国产替代率已经突破60%,国产蒸镀机、曝光机市场占有率从0提升到35%,这些都表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中国屏”逆袭也离不开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国产手机外观形态不断进化,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为多种显示技术打开了应用空间,带来了发展机遇。有市场机构测算,尽管显示屏的成本不算高,但其带动的附加值能达到其自身产值的4到5倍。
据预测,2025年我国新型显示行业的产值规模将接近8000亿元。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创市场”,“中国屏”的逆袭之路,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一个生动缩影,积聚起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志气和底气。面对市场新的需求,我国显示产业还要在新型显示技术布局上努力抢占制高点,继续提升关键材料和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我国显示产业实现从“规模领先”到“质量领跑”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