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短板弱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未来发展图景将不断带给我们惊喜
作为“运动员”走上赛道,激烈比拼;化身论坛主持人,落落大方、引爆全场;身着戏服登台,献上精彩表演……今年以来,机器人产业加速演进,具身智能的角色和技能越来越丰富。前不久,人形机器人“夸父”在无人陪跑的情况下,参与完成了十五运会火炬传递任务。
人形机器人“加速跑”,靠的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条腿”协同并进。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到全球总量的2/3,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仅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迅猛发展,还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未来产业筑基,绘就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壮美画卷。
没有好的种子,长不出参天大树。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泉,产业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应用场景、资金支持和持续迭代的动力。二者相互促进、彼此赋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新动能新活力新优势积厚成势,激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这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新征程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基本路径。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目标所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就“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部署了12项战略任务,摆在首位的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大国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产业体系是战略焦点。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短板弱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未来发展图景将不断带给我们惊喜。
安全是根基。告别技术“卡脖子”,才能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从“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创造单月掘进542米新纪录,到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再到5G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基础。“卡脖子”问题清单愈短、自主可控清单愈长,我们就愈能掌握产业竞争和国家发展的主动权。
转化是关键。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才能防止转化“掉链子”。“中试验证”,通常被认为是从“实验室成功”通往“产业化落地”的关键一步。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中试验证”为主业,截至目前服务科研院所及新药研发企业超200家,实现破解行业共性难题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双赢。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创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效。
企业是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才能提升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效率。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攻克五轴联动机床,填补“工业母机”领域多项国内空白;华为锚定自主创新不动摇,新一代鸿蒙操作系统迈入“好用”新阶段。各类企业锐意创新,创新“丛林”生机勃发,产业“家底”更加殷实,经济攀“高”逐“新”就可以更加从容。
据预测,“十五五”时期,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联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定能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