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阁》《原罪》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目录;《月光锈》《栀栀复栀栀》红果APP观看量均破10亿;在2025“横店微短剧之夜”颁奖典礼上,青榕传媒入选“微短剧优秀制作企业”,剧点短剧斩获“年度出海短剧厂牌”……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这些作品与企业凭借强劲实力赢得了广泛认可。从IP孵化到文旅融合,余杭正以协同并进的姿态开辟“微短剧+”产业创新路径,激活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
精品力作频出,彰显“余杭品质”
题材创新是余杭微短剧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目前,余杭已形成非遗、普法、创业等多类型协同发展的内容矩阵:《侠客不行》融合现代职场与古代侠义精神,《初嫁》《成功戏剧团》展现非遗传承的创新表达,以女民兵热血守护海疆安宁为主题的短剧集《碧海狂花》入选浙江省“十五五”影视剧创作重点选题库……
“文化+旅游”是余杭在微短剧内容创作中探索出的一条独特路径,《侠客不行》在中泰竹林取景,《玉梦》串联双溪漂流、玉鸟集、径山古道等特色景点,《玉琮传说》则重点探索良渚文化IP的历史内涵,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七批推荐剧目名单。这些作品上线后,平台互动率迅速走高,成为推动地方旅游市场发展的新引擎。
科技文化赋能,助力“文化出海”
余杭的产业发展特点是科技和文化两翼齐飞,微短剧产业发展同样借助科技创新的强大动能,实现了“AI+文化”双轮驱动,开辟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针对海外微短剧市场,余杭企业推出“科技赋能本土化”出海模式,剧点网络研发的“短剧AI智能体”实现从文字到视频端到端生成,单部短剧成本从30万元—50万元压缩至8万元;自研的多语种翻译系统实现了字幕提取、翻译、配音全流程自动化,将出海准备时间从数天缩短至分钟级。依靠技术创新,剧点网络3年间共打造700余部自制短剧,播放量近2000亿次,作品以8种语言版本触达全球千万用户。
专注三维动画生产的行业头部企业索以文化开发了“动画魔方”,实现原画设计效率300%的提升;水母智能的“触手AI”漫画平台拥有超300万AI原生UGC(用户生成内容)创作者,创作了超2.5亿UGC作品;智海微言推出的WiseOcean企业级AI中间件平台,助力创作效率提升30%;良渚芯云影视基地欧美片场采用AI技术实现海外剧本创作与演员阵容的精准匹配,已在东南亚、北美市场取得成效……企业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构筑了余杭微短剧产业的技术底座,锻造了行业竞争新优势。
服务集成创新,激发“短剧增长”
余杭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微短剧产业打造了全方位的发展环境:设立全国首个2亿元网络微短剧发展基金,配套推出覆盖全产业链的“黄金10条”扶持政策,结合2亿元区级文艺发展基金和专项产业基金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精准支持产业发展各环节,年均兑现政策资金8000万元。
为解决文化出海“事项杂、多头跑”的问题,余杭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杭州)打造了“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与“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法律、金融、云服务等40余家专业机构,“管家式”服务覆盖企业注册、证照办理、备案审查等全流程,助力创作团队专注内容生产。
在产业生态构建上,余杭还推动成立了浙江省网络微短剧余杭区审查分中心、精品短剧创作基地、瓶窑微短剧联盟等专业机构,形成从创作、拍摄到审查的完整服务体系。
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服务+生态建设”一体化产业支持模式,余杭实现了从单一“拍摄取景地”向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微短剧创新高地”转型升级,释放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深度融合的乘数效应。这条以微短剧为支点撬动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与对外传播的发展路径,已成为余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数据来源: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