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深圳一位热心市民“火”了,因其热衷给城市生活“挑刺”,网友戏称他为“多管局局长”。两年多来,这位市民把身边松动的砖块、危险的井盖等诸多市政问题,通过网络反映。令人欣慰的是,其反映的问题迅速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件件有落实,每次都被‘秒整改’”。
这样的热心市民并非个例。福建福州一位市民也通过网络平台反映道路设施中的安全隐患,并得到有效解决。
高效完成从民有所呼到政有所应的闭环,让城市治理具备动态优化的社会基础,彰显了政府对民意的尊重,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写下生动注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群众是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体,也是评价、监督治理效能的主体。一条条建议、一次次反馈,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让大家意识到,参与城市治理是一种可感知、可传播的行为,人人都可以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能做到“听劝秒改”的城市,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种良性互动,让城市治理既有效率,又有温度。不少网友为深圳点赞:“主打一个听劝”。原来,当地建立起聚焦民生事项的平台,形成内容核实、主动立案、跟踪督办的一套闭环机制,推动民生诉求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出击”。这种“找茬”有门、反馈有声的双向奔赴,对市民是一种尊重、激励,有助于激发广大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让城市更宜居、更美好。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治理工作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市民参与和监督公共事务的门槛。一部手机、一段视频就能补充拓展现有政务反馈和信息公开渠道。要鼓励社区网格员等基层社会工作者,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治理,把散落街头的隐患、痛点推到城市治理的聚光灯下,激发、提升治理效能。
人们点赞“多管局局长”,其实也在点赞职能部门的执行力。职能部门应多看、多问“柴米油盐”,高效回应群众诉求,谨防对群众意见推诿扯皮、久拖不决。当更多市民站出来手持“卷尺”丈量城市细节,而更多部门保持“听劝”的态度,把群众“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办,城市治理才会更透明、更具公信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城市精细化治理没有“休止符”。当城市治理能够为一条视频、一条评论而改进,当每一名“多管局局长”成为城市“主人翁”,治理便不再是单向管理,而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双向互动。期待更多“多管局局长”的意见建议转化为职能部门的有效举措,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度、温度,让城市更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