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地缘政治紧张,以及企业对供应链风险重新评估等因素影响,2025年上半年,全球投资状况持续低迷。国际投资活动的绿地投资、国际项目融资、跨境并购均出现显著下降。未来,国际投资短期内难以实质性改善,全球投资格局将更趋“区域化”与“友岸化”,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全球投资增长的唯一亮点。
日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第49期指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投资状况持续低迷。全球范围内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3%,已连续第3年呈下降趋势。受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地缘政治紧张,以及企业对供应链风险重新评估等因素影响,投资情绪持续谨慎。
报告指出,作为国际投资活动的三大主要类型,绿地投资、国际项目融资、跨境并购均出现显著下降。其中,绿地投资是反映企业新的资本开支与未来生产能力布局的核心指标。2025年上半年,该类投资呈现出明显萎缩态势,全球绿地投资项目下降17%,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下降幅度分别为20%和12%,与2023年至2024年的回升期形成反差。其中,制造业绿地项目跌幅最突出,项目数量减少26%,下滑主要集中在全球供应链相关的电子、机械设备、汽车、纺织业等行业。
报告认为绿地投资下滑主要原因包括:受美国关税壁垒上升影响,越南、印度、巴西、南非等国的制造业投资明显承压。服务业项目数量下降10%,但投资额却上涨17%,主要是信息与通信技术与半导体产业的超级项目大幅拉高总额。少数大型项目的亮眼表现掩盖了多数国家行业投资萎靡的现实,全球绿地投资“两极分化”特点加剧。
国际项目融资主要集中在电力、可再生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受金融环境和利率影响最大。2025年上半年,国际项目融资大幅下降。报告显示,此类投资项目下降原因包括:全球高利率环境持续,导致项目融资成本显著加大;全球经济与地缘风险上升,导致投资人风险偏好下降;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结构性融资缺口,导致项目融资难以顺利开展。从行业来看,能源与电力项目下滑明显,可再生能源项目数量下降9%,其他电力项目数量下降38%、金额下降52%,电信、地产等行业也表现疲弱。
报告指出,当前的趋势是国内融资取代国际融资,统计周期内全球范围内国内项目融资数量增长39%、金额增长29%,表明随着国际资本撤离,本地资本正试图填补缺口。由于国际融资通常支持更大型项目,其萎缩令人担忧。
跨境并购活动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类型之一,虽然体量偏小,但对发达国家尤为重要。2025年上半年,跨境并购金额从2024年同期的4480亿美元下降至1720亿美元。按地区看,欧美跌幅最大,美国并购额下降33%,英国下降59%,欧洲整体下降约1%。按行业看,服务业与制造业大幅下滑,服务业并购额下降25%,制造业则下降12%。报告还指出,撤资与剥离现象明显增加,导致发展中国家并购活动更不稳定。
国际投资活动疲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负面影响。2025年上半年,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投资全面承压,与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水与卫生、农业食品系统、健康、教育等关键领域相关的项目数量下降10%,项目投资金额下降7%。这意味着不仅项目变少,单个项目的平均规模也缩小,这一趋势进一步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关键领域的资本形成能力。
报告强调,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区域冲突增多、全球经济碎片化加剧、多国工业政策快速变化、跨国企业加速“去风险化”等因素,将共同压制跨境资本流动,使得国际投资难以实质性改善,国际投资环境前景仍然充满挑战。
报告预测,未来全球投资格局将更趋“区域化”与“友岸化”。投资更倾向于在政治关系友好的国家之间流动,全球投资从“全球化路径”变为“集团化路径”。供应链相关制造业将继续面临压力,发达国家会继续把关键制造环节收回国内或友好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在短期难以再现2021年至2022年的制造业投资繁荣。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全球投资增长的唯一亮点。由于各国在战略上重视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发展,跨国企业加快推动大规模数字化,以及国家之间的技术竞争加剧,未来投资增长或将主要来自人工智能、半导体、数据中心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