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今年是整整十周年。十年历程,在习近平这一重要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昂首阔步,破浪前行,穿越惊涛骇浪,超越艰难险阻,经济结构日趋健康合理,发展动能更趋稳定澎湃,经济步伐从容不迫,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十年实践,从理论上总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不仅是题中之义,更重要的是,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出发,认真梳理总结并自觉提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中国原创标识性概念的思想内涵、理论深度、话语结构、实践价值与历史贡献,无疑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中国实践,突出问题导向,以优化经济结构为目标,在方法上注重从源头上治理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分阶段、分批次、分重点推进不同生产领域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目标导向,有效引导生产结构调整,布局经济新常态,同时重视系统集成、综合考量,以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和新发展格局为长远目标,为新时代新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十年奋斗,凤凰涅槃。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4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超18万亿元人民币,出口超25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达1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今天的中国出口产品已经从老三样转变成新三样,2024年中国最大单一出口产品是集成电路,而202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接近六成,其突出特点便是高附加值与技术密集型。“中国制造2025”实施10年来,已经彻底改变了以往中国制造低端低劣的形象,“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2018年3月,美国政府向中国发动贸易战,力图全力遏制中国制造与中国贸易,然而6年来,中国贸易顺差却逐年增大,中国用自身的改革开放创新,通过10年来对供给侧的不断自我调整与适应,有力地增强了国家竞争实力,极大提升了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也用扎扎实实的成绩单,证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历史性贡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理念与思想实质,完全不同。其中最主要的,西方供给学派思想的底色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供给端的自由放开,彻底为资本利益集团服务;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轮驱动。
经过十年的充分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再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再理解,从供求关系的调整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聚焦“结构”而非“总量”的理论范式转型到系统性改革的战略突破,作为一个全新提出的标识性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为中国经济的转型突破开出良药妙方,也为中国的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指明新的方向,更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话语结构支撑。
(作者为解放日报高级记者,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