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17日,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 2025)在上海举办。本届峰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和电池中国网联合主办,以“全球供应链区域化新时代”为主题。
“伴随着产业的壮大,CBIS也在不断进步升华,现已成为新能源领域非常重要的行业聚会和交流平台。”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电池中国网创始人CEO张雨表示。作为行业“风向标”,本届CBIS 2025吸引了亿纬锂能、赣锋锂业、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众多行业头部企业参会,各方围绕电池产业发展趋势、下一代电池技术突破路径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大咖解码技术迭代与生态共建路径
“在创新驱动下,新能源电池技术已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新产业格局。”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在开幕式上表示,当前新能源电池技术正处于关键探索阶段:液态电池基础持续巩固,固态电池研发不断突破,创新已成为破解资源约束、安全挑战与成本压力的核心动力。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引擎,那么生态协同则是行稳致远的关键。”王泽深认为,新能源电池产业正从单一汽车动力应用向多场景能源载体演进,亟需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力、实现突破。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致辞中表示,面向未来,动力电池行业仍面临两大亟待突破的核心挑战:一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当前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总成本中占比较高,持续降本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二是极寒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优化。“从长远来看,动力电池还应深度融入分布式能源体系,让电动车不仅是移动工具,更要成为一个‘移动银行’,通过车网互动(V2G)技术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提供新动能。”
“动力电池的终极安全问题是整个行业亟待突破的痛点,热失控现象是导致新能源汽车发生起火事故的核心诱因。”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表示,三元电池凭借其性能优势,依旧是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及各类新兴应用场景的首选电池类型。在此背景下,半固态技术为解决三元电池热稳定性这一关键难题的核心路径。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核心关注点已聚焦于如何快速推进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落地,探索可规模化应用的解决方案。
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表示,面对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历史机遇,中国电池企业已从昔日的追赶者成长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当前,企业正步入“出海”的第二阶段,竞争核心已从单一的成本与速度,转向涵盖产品质量、渠道建设、供应链韧性及碳足迹管理等全方位的体系化竞争。
正力新能常务副总裁唐佳提到,新能源电池行业随着整体产能规模不断上升,下游客户开始将关注重心放在成本和质量上,因此精益制造成为产业焦点。
固态电池成热议焦点
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及消费电子领域,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电池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宽工作温度范围等显著优势,重要性正逐渐凸显。
在会议现场,《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发布。《白皮书》显示,近年来,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根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中心的数据,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以半固态为主)出货量达到6.8GWh,相较于上一年同期增长幅度超过2.8倍。
材料端的突破为固态电池产业化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已成功实现了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的吨级出货。”王泽深表示,“主流技术迭代加速,下一代技术的突破口聚焦电池固态化领域,固液混合电池的规模装车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从企业进展来看,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在现场透露,公司已建成两条中试线:一是0.35GWh的21700圆柱型中试线,电池能量密度450Wh以上,应用于飞机、高端机器人等领域;二是软包装中试线,同样瞄准450Wh以上能量密度的产品。“明年将重点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不仅是技术升级与革命,更将彻底重塑上游装备产业。当前固态电池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车间、转化为产品的艰难跨越阶段,核心瓶颈在于建立全程稳定的体系,这直接对制造工艺提出了极限要求。”海目星董事长赵盛宇表示。据介绍,海目星已在氧化物路线拿下GW级设备订单,相关产品正陆续交付并应用于低空飞行器件领域;在硫化物路线上,该公司也深度参与了全球领先企业中试线的开发与建设。
“固态电池并非现有电池体系的颠覆者,未来更可能作为高端补充,占据约20%—30%的细分市场。”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方建华表示。相比于对固态电池等远期概念的过热追捧,方建华认为更应关注那些在“安全、降本、增效”方面持续发生的微创新,比如材料的细微改进、工艺的点滴优化,以及管理效能的切实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