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正式宣布,规模达100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已进入基金经理公开遴选阶段。有意向的机构需在2026年1月16日前提交申请材料。此举标志着香港特区政府在推动创科产业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发言人在官方公告中表示:“为对接国家的‘耐心资本’发展战略,并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投’的高效协作,政府希望通过‘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和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创科产业,支持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据悉,“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将聚焦五大主题板块: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械人、半导体与智能设备、数字化与升级转型,以及未来与可持续发展。
根据遴选公告,香港特区政府将在每个主题板块下设立一至数个子基金,每个子基金目标规模不低于20亿港元,整体子基金的目标规模至少为400亿港元。在出资结构上,香港特区政府将作为最后一位有限合伙人参与投资,以此提升市场信心并吸引多元资本参与。
“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在投资范围与落地要求方面设置了明确且具有约束力的条款,包括:
第一,100%的基金总规模须投资于与香港创科产业及新型工业产业,以及其产业链关联的企业。
第二,至少50%的基金总规模须投资于香港企业,或将会来香港运作的非香港企业。有关非香港企业须在香港设立创科/新型工业产业及产业链相关关键环节并有实质运作,例如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先进制造基地等,而不可以只从事传统金融、贸易、管理等业务。
第三,至少25%的基金总规模须由子基金的投资对象在投资期内投放在香港设立及营运生产及制造基地,涵盖有关创科或新型工业化产业的中试生产线、测试工序等。
为强化“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的引领效应与资源整合能力,公告还提出“希望吸引一定数量的策略投资人”。每个策略投资人出资额不低于30亿港元,以有限合伙人身份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投资于各主题子基金。这一安排不仅有助于扩大基金总体规模,更希望借助产业投资人的行业资源与项目管理经验,提升基金的整体运营效率与产业协同价值。
本次“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的推出,是香港特区政府系统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9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明确指出,将提供产业落地的应用场景,以“场景招商”模式吸引龙头企业,并计划在2026年度至2027年度启动该引导基金。此前,在今年2月的应用科技高峰会上,李家超已透露将设立百亿基金,加强引导市场资金投向指定策略性产业。
LP投顾创始人国立波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北部都会区特别是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将成为该基金支持项目落地的重要空间载体。这一布局也呼应了香港希望深化与内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构建“内地研发+香港中试/国际化”双轮驱动模式的战略意图。
针对此次基金遴选,市场专业人士予以高度关注。国立波表示,此次引导基金对管理人的要求“相当高”,反映出香港特区政府在产业发展思路上的一次深刻转变。
“香港不想要只在写字楼里敲代码的SaaS公司,也不想要单纯的金融空转。它要工厂,要产线,要看得见的实体经济。强制投入制造业的要求,旨在充分利用北部都会区的土地空间资源,补齐香港长期以来研发与制造脱节的短板。这对习惯了轻资产运营的财务型VC构成巨大挑战,但对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和产业背景的资本而言,则是重大机遇。”国立波表示。
在国立波看来,该基金的象征意义与战略价值远超其金额本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标志着香港产业政策的根本转型,从过去的“积极不干预”转向“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深度结合。在硬科技成为全球竞争焦点的今天,香港意识到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培育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必须通过特区政府主动引导与介入,才能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
第二,打造成为内地科技与资本出海的战略缓冲与对接平台。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香港依托其制度与区位优势,有望通过此类基金吸引包括中东、东南亚在内的国际资本,与内地硬科技资产实现高效对接,成为国家科技融资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第三,系统构建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实体经济。强制性的制造投入要求,表明香港力图打造基于创新,但扎根实体的新型经济结构,推动香港在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