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11月17日,河南省商丘机场在观堂镇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商丘机场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C,2024年7月13日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规划设立8个机位停机坪,配置3座登机桥,建设9000平方米航站楼,改扩建一条长2600米、宽50米的跑道,配套建设滑行道系统、站坪等。设计目标为2030年旅客吞吐量9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600吨;2050年旅客吞吐量2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800吨。
商丘机场作为商丘市打造“公铁水空”枢纽之城的关键一环,对于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枢纽能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机场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商丘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地位,增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更好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河南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解读:相比密集的铁路网络,河南的航空布局要显得滞后一些。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境内运输机场共有263个,其中新疆以27个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居首,内蒙古(19个)和四川(17个)分居第二、三位。

河南上一个通航的机场是安阳红旗渠机场,此外还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4个机场,总数排名全国倒数第五。全国来看,如果除开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外,河南的机场数量也只超过了海南和宁夏。对比中部六省,湖南有10个、湖北、山西各有8个,江西有7个,安徽也有6个。
改变航空弱省的现状,河南最早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07年,彼时河南就意识到,郑州机场的客货吞吐量与其区位优势及河南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旅游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若不加快航空枢纽建设,“有可能沦为周边枢纽机场的‘喂给市场’”。
而随着郑州机场近年实力大幅提升,河南又进一步提出,要形成“覆盖全省及周边区域的中原机场群格局”——到2025年,除建设郑州机场三期工程外,还要建成安阳、商丘机场,新建平顶山、周口、潢川等支线机场,改扩建洛阳、信阳机场,推进南阳机场迁建,“民航强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商丘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此次商丘机场正式开工建设,被视作豫东首个民航运输机场进入通航倒计时。不过关于具体通航时间,目前并未披露。当地媒体以同等级且推进进度较快的安阳红旗渠机场作为参考——2020年8月,安阳红旗渠机场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可研批复,2021年2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23年11月底通航。

图片来源:《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
商丘机场以外,河南“十四五”规划中的其他机场进度如何?今年初,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和周口、潢川、鲁山等机场前期工作”。目前可查的公开信息显示,周口机场前期工作已经启动,正在加快推进,潢川机场预可研也已获批,鲁山机场则显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作为超级“流量”入口,机场是门户枢纽城市的标配,其不仅意味着商贸往来的便捷程度,还能带动物流产业及航空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临空经济的崛起。在当地看来,作为中部人口、经济大省,通过通航机场群的布局,河南可以带动航空材料、信息通信、航空制造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动向
广东首次出台养老金融专属政策
11月17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广东省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这是广东首次出台养老金融专属政策。《实施方案》明确了养老金融发展的两阶段目标:到2028年,全省养老金融供给体系基本完善,产品与服务可及性、适配性显著增强,在重点城市和重点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样板”;到“十五五”规划期末,实现金融支持养老资金运用更加成熟稳健,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实现良性互动。
河南拟培育20个左右两业融合发展区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日前发布通知,开展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区培育工作。通知明确培育目标: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深化两业链条延伸、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分年度分批次培育20个左右创新发展活跃、质量效益显著、生态体系健全的两业融合发展区。通知还提出保障措施: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将综合考虑产业规模、服务能级、辐射范围等因素,统筹利用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两业融合发展区所在县(市、区)和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予以一次性奖励,用于支持两业融合发展区各项建设任务。
安徽启动“百万入境游客游安徽”计划
11月16日,在黄山市举办的2025安徽入境游大会上,安徽发布了11条精品入境游线路,并启动“百万入境游客游安徽”计划。11条精品入境游线路包括“沪苏皖七日记”“皖北寻根六日行”“江南六日·山水寻梦录”等,这些线路涵盖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知名景区,同时融入徽州古村落、文房四宝、黄梅戏等文化元素。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安徽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2.9%、53.6%。
陕北革命老区首条高铁西延高铁试运行
11月17日,西延高铁正式从联调联试阶段全面转入试运行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包(银)海通道的核心组成部分,西延高铁正线全长299.8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是陕北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与正在建设的西渝高铁共同形成南北大通道。线路建成投入运营后,西安至延安的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2个半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对进一步完善、优化国家高速铁路网络布局,服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声音
苏州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新任市委书记范波作表态发言
据交汇点11月14日消息,中共中央批准:范波同志任江苏省委委员、常委;省委决定:范波同志任苏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苏州日报消息显示,当天,苏州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范波作表态发言。
范波说,将坚持发展为要,担当作为勇争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人工智能等重大机遇,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服务全省挑大梁作出更大贡献。坚持改革开放,优化环境增活力,持续巩固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民生为本,用心用情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让城市充满灵气、更加温馨、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着力打造“人间天堂、福气苏州”。
他指出,当前已进入全年工作冲刺阶段,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十五五”高质量发展,争分夺秒推进百日攻坚,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坚决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数读
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8%
财政部11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6490亿元,同比增长0.8%,比前9个月提高0.3个百分点。
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53364亿元,同比增长1.7%;非税收入33126亿元,同比下降3.1%。分中央和地方看,前10个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856亿元,同比下降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4634亿元,同比增长2.1%。
从单月数据来看,10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比9月份增速进一步提高。
财政支出方面,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825亿元,同比增长2%。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4727亿元,同比增长6.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1098亿元,同比增长1.2%。
#放榜
中国城市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上首次过半数
据新华社消息,最新发布的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中国城市首次占据全球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一半以上席位,北京蝉联2016年以来全球科研城市榜首的位置。
自然指数由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下属机构编制并定期发布,用于追踪全球科研机构在145种高质量自然科学和医学健康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
自然指数针对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2024年科研产出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由2023年的五席增至2024年的六席,首次占据全球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一半以上席位。北京继续保持2016年以来全球科研城市榜首的位置,上海仍居第二位。
根据自然指数的关键指标“贡献份额”,北京在2023年至2024年间科研产出增幅逾9%,上海增幅近20%,而同期全球十强中所有美国城市的份额均有所下滑。
除北京和上海外,进入全球十强的其他科研城市依次为美国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南京、广州、美国旧金山湾区、武汉、美国巴尔的摩—华盛顿都市圈,以及杭州。多个中国城市排名显著提升:广州从第八位升至第六位;武汉从第九位上升至第八位;杭州则从第十三位跻身前十。
增刊还分析了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所追踪的五大学科领域中的表现。中国城市继续主导了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这三个领域的榜单。其中,中国城市首次包揽了化学领域的全球前十名,在另外两个领域则各占六席,北京在这三个领域均位居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