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西安11月17日电(记者张天源李亭吕昂)当千年技艺遇上重点产业链,会迸发出怎样的发展动能?咸阳以“文化IP”为笔,在“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命题下,书写了一份非遗经济创新发展的高质量答卷。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秦文化核心区。近年来,当地深挖人文资源提升区域知名度、辨识度,强化文商旅多业态跨界融合,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据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5年1-9月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9084.6万人次,同比增长5.6%,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618.78亿元,同比增长7.17%。
挖掘独有文化打造特色IP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逐步提档升级,如何挖掘地区独有文化IP,成为各地文旅产业差异化竞争的重点。
作为秦朝建都之地,咸阳拥有秦咸阳城遗址、汉阳陵等国家级文化地标,以及茯茶制作、弦板腔、旬邑彩贴剪纸等600多项非遗资源。咸阳以秦文化为魂,以非遗活化为脉,在“守正”与“创新”的双重命题下,探索了一条文化遗产带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咸阳打造文旅IP的核心是‘秦文化+’战略。”咸阳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以“秦文化”为核心,辅以“丝路文化”“帝陵文化”等特色文化IP,构建起了“一核多元”的品牌体系。在“秦文化IP”统领下,“咸阳茯茶”成为国潮消费新符号,“秦时明月·梦回咸阳”成为夜游爆款,乾陵、郑国渠等景区的文化体验让游客大饱眼福。
记者通过调研发现,咸阳正加速推动“文旅+”多元跨界融合。“秦时明月·梦回咸阳”夜游项目以数字光影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秦文化;与之相邻的咸阳古渡作为“关中八景”之一,通过多场非遗秦腔演出,以文化惠民推动文旅融合;咸阳老街、汇通夜市等独具特色的餐饮消费场景带动了旅游体验不断升级。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城市文旅IP打造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历史资源、特色产业、科技手段的系统集成,只有将非遗展演、民俗活动与商业业态深度结合,才能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与文化认同感。
“传统技艺+现代科技”推进非遗创新发展
非遗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核心载体,近年来在政策支持、技术赋能与消费升级推动下,正迈向“创新发展”新阶段。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非遗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有机构预计,2025年中国非遗相关行业规模将达5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重要增长极。
这离不开 “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以茯茶制作技艺为例,2008年,一度濒临失传的传统茯茶制作技艺被成功恢复;2021年,该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咸阳市乘势将茯茶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现有生产企业近70家,年产能3万吨,2024年综合产值近30亿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不仅要复原技艺,更要让茯茶成为丝路文化的活态载体。”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总裁胡歆表示,通过挖掘茯茶的文化符号,小小茶砖已成为陕西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
科技赋能也让非遗“活”得更精彩。在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内,搬运机器人穿梭往返,温湿可控的微生物发花技术实现了一年四季制茶不间断,工作人员轻点屏幕,即可完成全流程监控。
这座投资5.7亿元的园区,拥有全国最大的茶叶企业研发中心,参与的“黑茶提质增效”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种“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模式,正成为咸阳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的核心逻辑。此外,在秦巴山区,泾渭茯茶还建起数千亩有机茶基地,年均收购毛茶1500余吨,助力当地茶农年均增收3300多万元。
记者调研发现,通过将宏大文化叙事转化为具体的产业实践——用科技赋能解决非遗标准化难题,用工业旅游实现生产车间向景区转化,用订单农业让茶农成为产业链参与者,泾渭茯茶打造了 “可触摸、可体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非遗创新发展提供了“茯茶样本”。
锚定振兴底色打造富民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最终要落在民生福祉上。据咸阳市官方统计,咸阳非遗资源总量大,门类数量齐全,分布广泛,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数以千计。咸阳通过“非遗+合作社”“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模式,正将“指尖文化”转化为“指尖经济”。
袁家村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里以弦板腔皮影戏等非遗项目为核心,结合特色小吃、民宿、仿古建筑等,打造了丰富的消费场景。2024年,袁家村共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农产品年销售额超5亿元,带动300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辐射周边上万名农民实现增收。
无独有偶。旬邑县发展剪纸、刺绣等非遗合作社15个、演艺公司10家,开发非遗旅游项目12个,直接带动就业2300多人,促进1.5万余群众增收。
“我们坚持创新发展县域特色文旅产业。坚持将文旅产业作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聚力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咸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咸阳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从秦咸阳城遗址的保护性展示,到茯茶技艺的产业化复兴,再到夜游经济的数字化呈现,咸阳始终把握“守正创新”的平衡点。当千年古都的厚重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成为可品可购的茶香、可游可赏的夜游、可增收致富的产业,“秦文化IP”才算真正“活”了起来。咸阳的探索表明:唯有让非遗“活”的更接地气,文旅产业才能“火”得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