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8 00:03:00 股吧网页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芮萌:保障+产业双轮驱动,构建品质型养老生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国家统计局出版《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年全国31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其占比情况。数据显示,有19个省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成为了老龄社会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包含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在内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但三大支柱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贝莱德建信理财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95%;而参与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仅相当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3%,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7%。根据估算,2024年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约为45%,远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请他对银发时代的财富管理规划和银发经济的发展趋势分享最新的观察。

  “十五五”规划建议养老部署:双轮驱动构建品质型养老生态

  21世纪:“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对养老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部署,与养老相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对我国养老体系建设和银发经济发展有哪些指引?

  芮萌:“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养老相关部署的核心可概括为三点。一是构建“保障+产业”双轮驱动的养老生态;二是聚焦基本保障的普惠性,通过养老产业发展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三是主动适配人口结构变化,推动老年人从被动帮扶对象转变为银发经济的生力军。

  这一部署核心是打破以往“重保障轻产业、重供给轻需求”的失衡状态,带来三方面具体影响:其一,养老体系从兜底型向品质型升级;其二,银发经济从零散被动发展转向主动规划推进;其三,形成“保障托底+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为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明确了核心方向。

  21世纪:当前我国养老替代率约45%,低于国际建议的55%标准,“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突出。如何通过财富管理手段平滑养老现金流?

  芮萌: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健全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仍高度依赖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覆盖不足,第三支柱几乎空白,需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发力。国家承担第一支柱兜底责任,企业积极参与第二支柱建设,个人则需提前布局第三支柱。

  从供给侧来看,三类金融机构提供了主要养老金融产品:保险公司的年金险、商业银行的养老金储蓄计划,以及公募基金的养老FOF产品。其中公募基金的FOF模式优势显著,可根据个人退休年限和风险偏好动态调整资产配置,临近退休时降低高风险资产比例,通过再平衡匹配养老需求。

  此外还有多项创新工具值得关注:一是反向按揭,利用居民占比70%的房产资产,由金融机构每月支付养老金,过世后房产产权转移给金融机构;二是长期护理险,补充半失能、全失能阶段的养老资金需求,目前上海等地已试点,可借鉴日本成熟经验;三是房地产信托基金,以高速公路、仓储等基础设施为底层资产,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和资产增值。

  养老金三支柱:短期可设立“631”或“622”的结构目标

  21世纪:我国养老金三支柱呈现不平衡状态,未来合理的结构比例应为多少?

  芮萌:养老金三支柱比例没有统一标准,各国差异显著。

  结合我国国情,不能一步到位,理想状态应是逐步降低第一支柱占比,从目前的70%-80%降至50%-60%,适度提高二三支柱比例。短期可目标“631”或“622”的结构,长期可向“523”或“443”的更均衡比例迈进,逐步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养老替代率差距。

  21世纪:提升二三支柱覆盖率面临哪些问题?有何改善建议?

  芮萌:核心问题在于企业和个人的参与积极性不足。部分国家主要通过税延政策激励,但我国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劳动人群占比低,且已有12000元的税收减免额度,单纯税延政策覆盖面有限,还可能拉大贫富差距,不符合我国国情。

  更有效的方式是政府直接介入引导,比如对个人自愿储蓄的养老金按比例进行财政配比,或由国家兜底部分个人养老金贡献,降低参与门槛、扩大受益人群。同时要平衡政策公平性,避免加剧收入差距,让更多群体愿意参与到二三支柱建设中。

  21世纪: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需长期锁定,若缺乏优质投资产品可能面临贬值风险,未来我国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有哪些方向?

  芮萌:未来创新将继续围绕“适配养老现金流需求”展开,核心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优化产品的收益稳定性和领取灵活性。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可结合国人养老习惯,设计更多阶梯式领取、灵活调整的产品,既保障长期增值,又能满足不同阶段的养老资金需求。

  21世纪:零工经济下,2亿灵活就业人群缺乏固定社保缴纳渠道,他们该如何规划养老?

  芮萌:关键是打破养老金与固定工作的挂钩关系,一方面在制度上松绑,另一方面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产品设计应突出灵活性,比如采用浮动缴费比例,降低最低缴费门槛,如100元起缴,允许灵活就业人群根据收入情况自主调整缴费金额和频率。

  同时建立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无论从事多少份零工,都可通过该账户集中缴费、统一管理,解决其工作流动性大带来的养老保障难题,让灵活就业人群也能获得稳定的养老预期。

  银发经济:多细分领域释放增长潜力

  21世纪:随着老年人群体扩大,银发经济增长势能显著,哪些细分领域最具发展潜力?

  芮萌: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银发经济的潜力领域可分为多个层次。基础需求层面,养老院供给、社区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是核心赛道,直接满足“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社交与情感需求层面,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娱乐、老年购物等消费场景将持续扩容;健康与安全需求层面,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生理状况)、养老机器人(陪伴沟通)、健康管理服务等领域潜力巨大。此外,养老金融作为支撑整个银发经济的资金保障环节,本身也是重要的风口赛道。

  21世纪:当前正处于二代接班潮,家族企业在传承中最易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芮萌:家族传承可分为企业传承和财富传承,二者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企业传承的核心问题有三个:一是创始人不愿放权,一生深耕企业难以退休;二是二代缺乏接班意愿或能力;三是企业组织架构未适配传承需求,从“一言堂”向制度治理转型困难。

  应对企业传承风险,不一定强求子女直接管理,可采用“股权传承+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模式,子女作为股东享受权益,由专业团队负责企业运营,降低传承风险。这需要提前规划股权架构、公司治理架构,以及家族与企业的关系边界。

  财富传承同样面临多重风险,包括个人意外、婚姻变动、家族矛盾、税收规范等。尤其在税收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可能成为财富传承的隐患。解决之道是做好风险隔离,通过多元工具组合构建防护体系,而非单一依赖保单或信托。

  传承本质是系统工程,需要专业团队梳理风险点、开展自我检查,再根据家族具体情况定制解决方案,才能确保家族企业或财富平稳传承。

  以创新和科技为特色的深圳金融定位

  21世纪:在“十四五”期间,深圳金融业发展呈现出哪些突出特点和优势?

  芮萌:中国四大金融中心,香港、深圳、上海、北京,经过多年竞争已形成差异化格局:上海聚焦建设全球金融中心,香港定位中外金融连接枢纽,深圳则以创新金融和科技金融为核心特色。

  “十四五”期间,深圳金融业的突出成就体现在创业板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集聚。这些资本不仅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赋能提升创业企业的发展能力,形成了金融与创新产业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这也是深圳区别于其他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深圳定位“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和“创新资本形成中心”,未来在服务科技企业、支持创新方面还可重点发力哪些领域?

  芮萌:未来深圳金融需在两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提升专业性,聚焦重点产业赛道,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布局投资标的,形成协同效应,改变以往分散投资的模式;二是强化赋能能力,金融机构要超越“募投”环节,将重点转向“管退”,为被投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当前科创基金结构已发生变化,从民营资本为主转向国有资本(国家队产业基金、创新基金)与民营资本协同发力,同时海外资本投资门槛提高,这为深圳带来了机遇。深圳需依托本地创新企业集聚的优势,让金融资本深度嵌入科技产业发展,助力初创企业稳步迈向成长期,持续巩固创新金融与科技产业联动的核心优势。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