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钱如何规划,才能换来晚年“稳稳的幸福”?金融机构又该如何发力,让养老金融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广东养老金融规划来了!
11月17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15条举措,其中包括鼓励全省范围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争取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分批纳入全国特定养老储蓄试点等。专家表示,这些举措使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特别是会有更多更长期限、更高利率的产品供市民选择,切切实实影响市民的养老钱袋子。
推动企业年金提质扩面
鼓励建养老金融特色分支行
《实施方案》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广东养老金融未来图景:到2028年,广东特色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立,养老金融产品和业态逐步丰富,养老金融意识普遍形成,养老金融供给水平有效提升,全省人民福祉得到有效增进。到“十五五”规划末,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更加成熟稳健,基本实现养老金融和养老事业、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从推动养老金融供给持续丰富、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夯实养老金融发展基础、构建养老金融发展长效机制等多方面提出了十五条举措。
在产品供给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一、二、三支柱。积极参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不断增加广东优质投资项目储备,适时合理提高广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推动企业年金提质扩面,鼓励全省范围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鼓励金融机构立足广东省情,因地制宜开发符合居民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
光有产品还不够,关键要让服务贴心又省心。《实施方案》提出,提高养老金融产品服务质效。鼓励在粤银行机构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特色分(支)行。加快商业保险年金产品创新,探索提供“医、护、康、养、居”一体化的养老金融综合解决方案。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开发符合老年人健康风险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
对于建立养老金融特色分(支)行,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已有部分银行落地实践。比如,2024年12月,一国有行广州分行首批养老金融旗舰网点揭牌。据介绍,这些网点内部专门设立老年客群服务区,布放存折取款机,推出大字版智能终端和振动叫号器,更换大字体公示信息牌,厅堂铺设防滑地砖,并配齐急救药箱、AED等应急救护设施等。
鼓励加大对养老服务信贷投放
建立养老机构和企业“白名单”
金融活水不仅要流向个人,更要浇灌养老产业。在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了4条举措。
一是加快加力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银行机构为养老机构、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站点及长者饭堂等建设,开发符合其经营特点的中长期信贷创新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医养结合项目的投资力度,打造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等。
二是加大金融助力广东银发经济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向总行争取政策,对全省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智能助老设备设计研发等加大信贷投放,在贷款授信额度、审批流程、考核激励、不良率容忍度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建立全省养老机构和养老企业“白名单”,完善全省养老产业项目库和星级机构推荐机制,不断提升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
三是加大银发经济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引导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券、基金、资产支持计划、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养老服务运营主体、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鼓励证券机构服务符合条件的银发经济企业、医药健康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广东已上市银发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份等方式进行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用好广东省区域性股权市场,为非上市银发经济企业非公开发行、转让证券提供服务。支持设立银发经济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通过股权投资、专项养老产业基金,支持养老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发展,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广东省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模式建设。鼓励基金经营机构创新养老、医药健康等主题基金产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养老产业。
四是用好用足央地金融政策。运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和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低普惠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成本,推动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在广东落地落细,鼓励养老消费群体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积极申请财政贴息,刺激养老消费需求。
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四城
争取分批纳入特定养老储蓄试点
《实施方案》还基于各城市资源禀赋与发展特色,对养老金融试点与应用场景进行了差异化布局。
《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广州市建设全省养老金融示范样板。争取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分批纳入全国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推进实施“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港澳药械通计划”,积极满足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需求。
何为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2022年7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曾发布《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从2022年11月20日起,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五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单家银行试点规模不超过100亿元,试点期限为一年。
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存款本金上限为50万元。据了解,该试点在广州正式落地后,广州地区产品额度不超过20亿元,设置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3类产品,分5年、10年、15年和20年等四档期限,整存整取年利率4%,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年利率2.25%,允许35周岁以上客户凭身份证在相关网点或其他线上渠道购买。
特定养老储蓄一年试点期早已结束,试点城市和金融机构何时扩容?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在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启动时,原银保监会就表示,将及时总结评估试点情况,适时研究推广试点经验,推动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今年3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就提出“稳步推进特定养老储蓄试点业务发展”。这一提法在业内人士看来,释放了试点扩围的信号,为更多地区和金融机构参与特定养老储蓄试点业务铺平了道路。
【专家解读】
为何圈定这四座城市?
市民将有哪些新选择?
在广州率先入围全国特定养老储蓄试点首批城市之后,广东为何圈定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四座城市作为后续梯队?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田利辉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均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经济基础雄厚、人口老龄化压力适中,且具备跨境合作优势。政策优先布局可依托其金融科技、制造业和跨境资源,辐射带动湾区养老金融生态协同发展。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刘国宏也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争取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纳入试点,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城市金融基础、产业特色、区位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结果。“深圳金融资源多,年轻参保人群多,可以发挥养老金融创新探索作用;佛山、东莞制造基础雄厚,具有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巨大空间;珠海则可发挥毗邻港澳区位与城市优美空间优势,探索区域联动的综合康养服务发展。”刘国宏分析道。
成为试点城市将如何增强它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养老金融体系中的综合竞争力与资源配置能力?
田利辉认为,如果成功被纳入试点,则四城将被赋予政策创新权限,吸引金融机构集聚,推动养老储蓄等产品规模化。同时,通过“白名单”机制引导资本流向合规项目,强化区域养老产业资源整合与资金配置效率,形成湾区养老金融“枢纽节点”。
刘国宏也表示,试点不仅意味着地方政策、机制的探索试验和创新突破,更重要的是,它会竖起各地养老金融及相关领域发展的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市场主体和资源集聚发展,进而带来资源配置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如果四城被分批纳入全国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则意味着市面上的养老金融产品有了增量选择。
刘国宏认为,试点落地必然会使养老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特别是会有更多更长期限、更高利率的产品,让老百姓会有更多选择。
“试点或推出差异化产品,年利率预计高于传统储蓄。”田利辉也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