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木期货和期权分别于2024年11月18日和19日在大商所上市。上市一年来,原木期货和期权市场运行稳健,功能逐步发挥,产业客户积极参与,在服务企业管理价格风险、促进现货贸易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作为重要的林业资源之一,原木在相关产业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现货产业的风险管理和定价需求为原木期货和期权的稳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原木期货和期权成交持仓规模稳步增长,其中原木期货累计挂牌8个合约,原木期权累计挂牌164个合约,二者合计成交约787万手,成交金额约4640亿元,日均成交约3.24万手,日均持仓约5.34万手。其中,LG2507和LG2509合约已到期,共计完成交割1412手,折合原木现货约12.71万立方米,对应总货值约1.04亿元。这两个合约在完整的生命周期内交易、结算、交割均顺利进行,意味着原木期货各方面规则制度和流程设计得到了全面检验。
从价格走势来看,原木期货与现货均呈现先涨后跌的态势。今年以来,原木期货主力合约下跌7.5%,CFR报价跌约8.3%,辐射松4米中A现货均价跌5.3%,期现价格联动性逐渐增强,原木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日益显现。
谈及原木期货上市一年来的运行情况,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高级研究员陈家谊表示,原木期货价格较好地反映了市场供需基本面的变化。上市初期,由于适逢传统消费淡季,且现货市场下游需求疲软,期货价格理性回落,与山东、江苏等基准地现货价格保持了高度联动。进入2025年后,期货价格对宏观预期、进口到港量、港口库存变化及季节性因素均能作出较为灵敏的反应。例如,在今年“金三银四”需求不及预期后,期货价格的拐点早于现货价格出现,为产业预判现货价格走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陈家谊看来,这一年基差走势愈发明确,期货各合约的价差结构也基本符合市场规律。“由于我国原木现货市场南北地区检尺标准不尽相同,上市初期存在‘期现检尺差异’的问题。之后随着多笔期转现交易的开展,市场各方逐步关注到这一差异,加之对原木期货合约以及交割规则的理解不断深化,渐渐意识到现货检尺不规范带来的弊端,原木产业龙头逐渐推出期货所采用的国标尺报价并产生实际成交,市场对原木基差渐趋明确。”陈家谊表示,原木期货各合约的价差结构也基本符合现货市场的季节性规律,例如9月合约作为传统旺季合约,其价格通常较7月等淡季合约呈现升水,这也反映了市场对下半年需求回暖的理性预期。此外,在合约临近交割时,市场会围绕交割逻辑运行。盘面价格受到岚山、新民洲等主流交割港口最低仓单成本的支撑,表明估值体系较为合理。
在此期间,大商所聚焦产业所需,开展了一系列品种维护和市场培育工作。一是适时增设交割库,形成了分布在6个省市的19家期货交割库的网络化布局,更好满足产业交割需求;二是与行业协会及产业企业共同推广国标检尺,推动智能检验标准发布实施,为原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标准锚”,并将检尺效率较传统人工检验提升5倍以上;三是持续开展各类产业培育活动,帮助更多企业进一步熟悉原木期货和期权,并将其拿稳用好。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全部进口龙头企业在内的400余家产业企业参与了原木期货和期权的交易。
为产业提供风险管理利器
采销周期中的价格波动风险是原木产业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尤其在近年来市场不景气、行业整体效益不佳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贸易和加工企业开始利用原木期货和期权来应对市场波动、稳定成本利润。
浙江物产森华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物产森华)是一家专业从事木材贸易的企业,因为规模巨大,最近几年又恰逢以单边下跌行情为主,一直苦于缺乏对冲工具。据物产森华副总经理章蕊群介绍,由于长期从国外长协购买原木在中国市场销售,公司在原木期货上市后就结合现货和船货头寸,在期货合约上进行卖出套保,进行总头寸的风险管控。“例如首个合约LG2507价格今年春节后一度冲到900元/立方米,当时我们库存较大,且2月现货市场先热后冷,因此看跌后市并持续卖出套保,平均成本在870元/立方米左右。到了4月初,我们根据当时外盘报价创出新低、现货萎靡不振的情况,又在830元/立方米左右位置继续卖出套保。最终,到了5月底6月初这段时间,盘面价格跌到770~750元/立方米且已贴水现货,并且我们的现货头寸也在不断减少,因此平仓了三分之二的头寸。”章蕊群表示,在上半年这段行情中,正是通过套保操作,物产森华在期货端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大大弥补了现货端的亏损。
日照市冠通木业有限公司(下称冠通木业)是一家原木加工企业,有着丰富的下游客户,订单也比较稳定。该公司副总经理陈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行业传统采购模式主要是外单进口和码头现货采购两种。其中,外单采购壁垒高、周期长,码头现货采购价格波动快、单次采购量受限。传统贸易行业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一旦基本面改善向好,原木加工厂往往被动承受抢货带来的成本增加,甚至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通过在原木期货盘面买入套保,企业不仅对冲了成本上涨风险,还拓宽了采购渠道。“例如今年6月中旬,我们分析原木期现货价格在750元/立方米附近已到达低位,结合对7月、8月原料需求的测算,我们通过盘面陆续开仓60手LG2507合约多单,并最终参与交割,接到的约5400立方米货物已全部运往工厂加工。”在陈强看来,买入套保与交割接货相结合,能帮助企业提前完成原料采购,并降低采购成本和未来订单成本,为传统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还有企业已经在贸易环节尝试开展基于原木期货的期现业务。据浙江浙期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浙期实业)期现业务固化部部门经理蔡英东介绍,在服务下游客户的过程中,浙期实业创新采用“期货保值让利+现货一口价”的销售策略,即在期货盘面下行时平仓相应空头头寸,并以低于市场均价的价格向客户报价。该模式不仅使自身销售收入稳定,还使下游客户以低于市场价5元/立方米的价格完成采购,进而有效地提升了客户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双方共享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红利。“当前,原木产业的贸易模式仍待升级,在期货、期权工具的应用方面尚处蓝海。作为期现结合的坚定实践者与积极推动者,我们期待与产业链各方携手,共同提升中国木材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产业生态。”蔡英东说。
对原木期权的使用,也在行业内逐渐铺开。自原木期权上市以来,江苏耀华物流有限公司(下称江苏耀华)从最简单的香草期权开始,逐步尝试蝶式、固收、熔断等多种期权策略及组合,近期已经可以根据自身库存情况和对行情的研判,灵活设计需要的期权策略。“在这一年中,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对原木期货和期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从中受益匪浅。”据江苏耀华副总经理王刚介绍,在LG2507合约交割前,针对主力合约依然为近月合约的情况,江苏耀华选择了更多配置场内期权的方式来应对市场波动,通过适当买入一定量的虚值期权,有效对冲了价格大幅波动风险。此外,在今年多数时间行情低迷的背景下,江苏耀华还适时通过卖权赚取时间价值,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货贸易的亏损。
据悉,江苏耀华还是首批尝试开展期转现业务和协议交收业务的企业。在王刚看来,大商所推出的这些业务模式更加灵活,可以让原木期现交易的费用更低、效率更高,实现了买卖双方的双赢。“原木期货和期权的上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金融工具组合和策略,为传统贸易企业控制风险敞口、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助力。”他说。
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长期以来,原木现货贸易环节中价格和质量标准模糊等问题一直存在,但这一情况随着原木期货的上市运行逐渐发生改变。
价格方面,章蕊群表示,此前,原木现货市场中的价格、库存、在途货物等信息的披露渠道较为分散,信息本身也较为笼统。原木期货上市后,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汇集全市场信息的价格参考,还促进更多专业研究机构对市场信息进行精准、全面、及时的跟踪和披露,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透明度。“此外,我们也注意到,原先往往是国内现货下跌两个月以上才能影响外盘调价,目前看来,国外出口商大部分会根据国内期货盘面最近15~30天的走势来调整报价,原木期货的价格影响力日益显现。”章蕊群说。
验货标准方面,原木现货贸易长期呈现分散、非标的特点,原木期货的上市给现货贸易流动带来了改观。江苏苏豪中锦鸿协公司总经理张若凡介绍,依托期货交割质量标准清晰、客观、可量化、可检验的特点,在这一年中能明显感受到标品货物具备更高的流动性,不少贸易商不得不将自己的货物向期货标准靠拢,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提升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原木期货的上市起到了推广国标检尺的效果,这相当于“统一了原木行业的度量衡”,使得全国从各地独立的度量模式逐步转向全市场统一的度量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间原木贸易的非必要摩擦。此外,期货交割过程中的挑战式检验和机器检尺也颇有借鉴价值,能够有效降低交割误差,避免以往仅凭主观经验判断质量的问题,更好保障买卖双方权益。
原木期货还为我国林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据陈家谊介绍,现阶段我国国产木材市场存在透明度较低、信息不对称、定价机制模糊等问题,且多采取“打包销售”的模式,并不细致划分径级等规格,价格的真实性和公允性难以得到保障。原木期货上市以来,西南地区部分国储林建设企业以及林农已经开始尝试参考交割标准进行口径、材长上的分级和报价;有的资讯机构开始搭建国产材数据库,逐渐覆盖西南地区国产原木的库存、出货量、运费等数据,有效推动了国产原木市场的规范化、透明化进程。“在交易所和当地期货公司的引导下,西南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学习和尝试运用原木期货这一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并逐步实现对国产材的公允定价,释放和提升国储林木材的经济价值。”她说。
在国际木材贸易中,类似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一年来,已有多家国外木材出口商主动联系我国进口企业,希望更多了解原木期货的相关信息和情况。首笔根据“期货价格+基差”定价的原木进口贸易已于今年4月完成,还有更多国外原木出口商正在积极考虑采用“期货价格+基差”的报价方式,或者尝试开发新的产品线,每月单独拿出一批符合原木期货交割质量标准的货物与中国客户开展基差贸易。
围绕提升原木期货和期权品种运行质量及功能发挥水平、更好服务木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商所一是将持续关注现货市场变化情况,结合产业需求,优化区域升贴水以及交割质量标准及升贴水设置。二是根据交割量及现货市场规模,合理优化交割仓库布局,促进期货功能更有效发挥,更好服务产业需求。三是继续开展质检机构培训工作,提高交割质检水平及效率。四是持续推进期货标准在国际木材贸易中的输出和使用,并根据品种运行情况,适时引入境外交易者,进一步提升原木期货品种的国际价格影响力。五是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持之以恒做好市场培育工作,引导和服务产业链上中下游主体更好运用期货和期权工具实现高质量发展。